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称,解放军想要登陆台湾,达成武力统一,不似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0 11:50:34

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称,解放军想要登陆台湾,达成武力统一,不似外界想象中容易。   台湾西海岸作为最可能的登陆区域之一,本身就带着不少天然的麻烦。这片514公里的海岸线看着挺长,可真正适合大规模登陆的滩涂没多少。   多数地方潮差特别大,涨潮的时候水位一下子就上来了,退潮后又全是烂泥地,重型登陆装备要是陷进去,立马就没法动弹。   更关键的是,岸线后面往往紧跟着台地或丘陵,没有足够的空间让部队展开,登陆后很容易陷入被动。   而那些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铺的四脚空心块,再加上2000年后补的扭王字块,更是把这种天然麻烦放大了不少。   单个水泥构件就有八百公斤往上的重量,一块挨着一块咬得死死的,堆出了一道长长的防御带。它们不光能扛住强台风和海浪的冲击,用来挡登陆装备更是管用。   两栖装甲车想从上面开过去,大概率会被那些尖锐的边角卡住,搞不好履带都得被弄坏;登陆艇试着靠近滩头,螺旋桨容易被构件之间的缝隙缠住,就算硬冲上去,也难找到稳固的地方让人员和装备快速上岸。   这种防御思路也不是台湾独有的,二战时诺曼底登陆,德军就曾在滩头摆了不少水泥拒马、三角锥之类的障碍物,当年可给盟军添了不少麻烦,不仅伤亡不小,推进速度也被拖慢了。   台湾这些水泥块,本质上就是这种防御逻辑的现代版,还经过几十年的增补加固,形成了几乎连成片的“人工礁石带”。   除了滩头这些实打实的物理障碍,台湾方面这么多年来针对反登陆作战的准备,也让实际操作变得更复杂。   根据公开信息,他们在西海岸沿线摆了不少反装甲导弹、岸炮和远程火箭炮,这些火力点大多藏在地形后面,有些还能机动打击,能对抢滩的登陆部队形成交叉火力覆盖。   更关键的是,台湾海峡平均宽度大概200公里,最窄的地方也有130公里,解放军登陆部队要从集结地出发,一路穿过开阔的海面才能到滩头。   这一路上,不光要应对复杂的海况——台湾海峡常年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台风,冬春季节多东北季风,风浪会严重影响登陆艇的稳定性,还会拖慢航行速度,还可能遭到台湾海军、空军的袭扰。   虽然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力量早就具备绝对优势,完全能拿下制海权和制空权,但现代战争里,就算握有优势,也很难彻底杜绝小规模袭扰对登陆梯队的干扰。   另外,后勤保障的压力也是登陆作战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大规模登陆要动用一大堆的人员、装备、弹药和各种物资补给,一旦滩头阵地没能快速巩固,补给线就可能出问题。   台湾方面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在西海岸部分区域早就预设了破坏港口、桥梁的方案,就是想通过毁掉交通枢纽,来迟滞后续部队和物资的输送。   历史上的硫磺岛登陆战就是个例子,美军虽然最后打赢了,但日军靠着地下工事顽强抵抗,再加上补给线拉得太长,结果战役打了比预想中久得多的时间,伤亡人数也比预期的多不少。   这也能看出来,就算有绝对的战力优势,登陆作战里的后勤保障和阵地巩固,依然是特别有挑战性的环节。   还要考虑到城市作战的潜在难度。台湾西海岸沿线有高雄、台南、嘉义这些城市,这些地方房子密密麻麻,住着不少人,一旦登陆部队进入城市街区,就可能面临巷战。   巷战里,防御方可以靠着楼宇、街道设置隐蔽的火力点,而进攻方既要推进,又得保护平民安全,战术上会有更多顾虑,推进速度自然也快不起来。   台湾军队这么多年来一直针对性地开展巷战训练,虽然他们的战力有限,但这种预设战场的防御准备,客观上也会给登陆后的清剿行动增加一定难度。   但不管泽么说,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探讨所谓的“登陆难度”,仅基于地理条件、防御设施等客观现实展开分析,绝对不是否定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的绝对能力和坚定决心。   人民解放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早就具备了强大的立体登陆、精准打击和后勤保障能力,不管是破除滩头障碍、夺取海空优势,还是后续巩固阵地、清剿残敌,都有成熟的战术办法和足够的战斗力。   这些所谓的“难度”都只是客观存在的战术层面问题,根本撼动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想靠着地理条件或防御设施阻挠统一的行为,最后都只会是螳臂当车,白费力气。

0 阅读:1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