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公里外“推星三厘米”:中国航天要用绣花针功夫改写神话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0 16:07:58

如果真的成功,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将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深空任务——在离地球一千万公里的地方,用一次精准到发丝的撞击,把一颗直径约五十米的小行星轨道推偏三厘米。 千万别觉得“在千万公里外撞50米小行星还推偏3厘米”是天方夜谭,这事儿听着比“后羿射日”还玄乎,但中国航天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吹出来的,每一步都踩着过去几十年攒下的硬功夫。 先把那“北京扔绣花针扎上海移动纽扣”的比喻掰扯清楚,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1300多公里,绣花针直径撑死0.3毫米,纽扣也就2厘米大,这比例放到太空里,就是要让撞击器在千万公里外,差不多是地月距离的26倍,命中一个比足球场还小的目标,而且撞完还得给它挪个指甲盖不到的位置,这操作要是成了,神话故事都得往后排。 先说说怎么“找着并盯死”这颗小行星,总不能让撞击器瞎转悠吧?中国早就有了全套“太空望远镜”阵容,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这台“巡天高手”可不是吃素的,它5度的超大视场,一天能扫过几十个天区,之前已经发现过万颗太阳系小天体,找这颗50米的小行星,就像在菜市场里找个戴红帽子的人,不算难事儿。 更厉害的是FAST天眼,500米口径的“大锅”灵敏度是之前世界最大望远镜的10倍,别说捕捉小行星的反光,就算是它表面掉块石头产生的电磁信号,都能被精准捕捉到。 之前FAST观测过一颗近地小行星,直接把它的自转周期算到了小数点后两位,连它什么时候“翻身”都摸得门儿清,用它来盯这颗目标星,相当于给对方装了个24小时不关机的高清监控,跑都跑不掉。 找着了就得“撞得准”,这才是真本事,别拿美国之前的DART任务比,人家撞的是160米的小行星,相当于撞个大西瓜,咱们撞50米的,跟戳小樱桃似的,难度翻了好几倍。 还有天问一号,从地球到火星几亿公里,中途只做了4次轨道修正就精准入轨,连火星着陆时的“恐怖七分钟”都扛过来了,给撞击器装个类似的自主导航系统,就算小行星突然“拐个弯”,比如受其他天体引力影响飘个几米,也能实时调整方向,根本不用担心脱靶。 撞上去之后“推得动”也不是靠运气。有人觉得50米小行星挺沉,推偏3厘米得多大劲?其实这里面有巧劲。 小行星大多是疏松的硅酸盐材质,跟硬海绵似的,撞击器撞上去会喷发出大量碎屑,这些碎屑的反推力就像火箭喷燃料,能额外给小行星加把劲。 算笔账,800公斤的撞击器以10公里/秒的速度撞上去,动能差不多4亿焦耳,相当于10吨TNT的威力,再加上碎屑反推,推偏3-5厘米完全够。 美国DART撞160米小行星时,把它的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咱们的目标质量大概是DART目标的1/20——毕竟直径是1/3,体积是1/27,质量差不多1/20——需要的推力更小,就像推篮球比推铅球更容易改变方向,这事儿稳得很。 最让人佩服的是“测得出”,3厘米的偏差在千万公里外,跟没动几乎没区别,怎么证明撞成功了?中国有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佳木斯66米深空站、喀什35米深空站,还有阿根廷的深空站,这些“巨无霸天线”的测控精度能到厘米级,之前测控天问一号在火星轨道,把位置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测千万公里外的3厘米偏差,虽然难,但可以多管齐下。 比如让LAMOST和FAST联合观测,通过小行星亮度变化算它的位置偏移;再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撞击器和地面的信号频率变化反推轨道;甚至可以发射个伴飞探测器,跟在小行星旁边实时拍照,就像给它装了个GPS,连爬了几毫米都看得清清楚楚。 嫦娥二号之前飞掠过小行星4179,距离200公里拍摄,把它的形状拍得明明白白,这种伴飞技术用上,别说3厘米,1厘米的偏差都能测出来。 最后是吴伟仁院士说的“说得清”,这才是中国航天的老本行。不是撞完就完了,得把“为什么撞准了”“为什么推得动”讲明白。 比如撞击后,通过伴飞探测器拍的撞击坑大小,算出击穿深度,再结合FAST之前测的小行星密度——比如类似碳质球粒陨石,密度2.2克/立方厘米——就能算出撞击产生的力,进而解释轨道偏差的原因。 之前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咱们不仅分析了成分,还通过同位素测了年龄,精确到百万年,这种数据分析能力用在小行星任务上,就能把整个过程的物理机制说透,比如碎屑反推力有多大、小行星内部结构怎么影响轨道变化,这些都能通过数据建模算出来,不是靠猜。 说穿了,这任务看着是“撞小行星”,其实是把嫦娥的轨道控制、天问的深空导航、FAST的观测能力、深空测控网的测量技术全拼在一起,就像搭积木,每块积木都是之前验证过的硬货。 以前神话里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那是古人对太空的想象,现在咱们用实实在在的探测器、望远镜、数据,把这些想象变成能摸得着的技术,这才是真的超越神话——毕竟神话靠说,中国航天靠干,还能干得精准到发丝。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