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伏击伪军,缴获了30多辆自行车,正愁如何处理,伪军队长却托人恳求八路军:“能不能用子弹换回自行车?” 肥乡三里堤村一带,八路军22团3中队选定青纱帐地带设伏,目标是伪军四十余人的巡逻队。该队装备盒子枪和步枪,平日骑自行车横行乡村,扰害百姓,积怨深重。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分成三组,待伪军进入包围圈后开火,击伤多人,迫使对方溃散。伪军丢下十二具尸体,二十五人逃亡,遗弃二十二支长短枪和三十五辆自行车。 枪支直接分发,提升部队火力,但自行车在平原沟壑中难行,金属车身易暴露位置,携带还需额外人力。部队商议后,将车推至隐蔽处,暂缓决定。次日,伪军队长王某通过老农传话,求以弹药交换车辆。王某原为土匪,投日后领队,贪婪克扣士兵,常遭下属不满。 这些自行车刚从日军配发,每辆有编号,丢失须向上级交代,恐遭严惩。王某不愿冒险,开价五千发子弹换全部。八路军指挥员回绝,坚持八千发起价。双方拉锯谈判,王某逐步让步,至八千五百发成交。次日河边交易,八路军清点子弹无误,伪军取回车辆。 此举直接补充部队火力,缓解冀南战场的弹药危机。交易暴露伪军对日军装备的畏惧,也让八路军在资源匮乏中找到杠杆。 王某得回自行车后,选十五辆故意损坏车架和坐垫,向日军报告称遭主力围攻,拼死抢回大半,损失十二人。日军查验现场,信以为真,不仅免其责任,还补发十辆自行车和五百发弹药。王某表面加强巡逻,实际继续搜刮维持。 类似事件在抗战中屡见,山东泰安一带,吴瑞林部俘三名日本商人,向伪军司令开价五万发子弹加三十箱手榴弹赎人。伪司令进退维谷,吴瑞林第二信建议出兵“营救”,约定地点。伪军集八百人进攻,八路军佯败诱敌,伪军“解救”后撤。趁据点空虚,八路军突袭仓库,夺走全部军火。伪司令事后邀功,获日军嘉奖,不知实情。 这些行动的核心在于抓敌弱点,伪军畏日追责,八路军以此换取急需物资。杨得志继续领导冀南部队,坚持到抗战胜利,吴瑞林转战解放区。伪军头目如王某,1945年日降后被捕审判,暴露其汉奸本质。八路军的智慧在于不硬拼,转而利用矛盾,积累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