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记得2023年排海一开始,中国直接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日本海鲜出口额一下跌到3.9万亿日元,创了十年新低,沿海渔民库存堆成山,岸田内阁被骂得狗血淋头。 可短短两年过去,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今年海鲜出口总额已经明显回暖,欧美市场恢复得尤其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就是日本算准了“自救套路”。 他们最直接的一招就是“换赛道”,中国市场丢了就转头猛攻欧美,借着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连续发布“检测合格”的报告当挡箭牌,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果然很快放宽了进口限制。 要知道IAEA的报告只测核水本身,根本没管放射性物质在鱼虾体内的积累情况,这种“选择性背书”被日本当成了通关文牒,简直是拿全球食客的健康当赌注。 更隐蔽的是,日本还玩起了“产地魔术”,这招真是把投机取巧用到了极致。 日本大企业悄悄在越南、泰国设了子公司,先把福岛附近的海鲜运到这些第三国,换个“东南亚产地”的标签,摇身一变就成了“泰国进口”“越南直供”,重新摆上超市货架。 韩国海关4月份就查获过一批标注“北海道直送”的牡蛎,实际打捞点离福岛核电站才20海里,这种改头换面的把戏,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穿。 还有更阴的,不少日本的加工企业干脆直接在海外建厂,把日本海鲜运过去切分、腌制,贴上“冰岛鳕鱼”“挪威三文鱼”的标签。 有人吃的所谓“冰岛鳕鱼”,溯源下去根本就是福岛产的,这分明就是在搞欺诈。 日本还在标签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超市里不少产品标着“太平洋西北海域”,听起来离福岛八百里远,实际上那片海域早就被核污水污染了。 放射性物质扩散到美国西海岸的监测数据已经很清楚,日本却故意模糊产地信息,让不明真相的人误打误撞买回家。 《朝日新闻》4月份的调查更狠,直接曝光日本79%的海鲜产地标签存在造假,大阪有个主妇买的“九州产”明太子,扫码溯源才发现根本是福岛辐射区的货。 这种明目张胆的欺骗,日本政府居然装看不见,只一个劲强调“检测合格”,对标签造假的问题轻描淡写,这就是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更让人不齿的是,日本为了造出“安全”的假象,连检测数据都敢造假。 《读卖新闻》4月份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日本环境省居然要求检测机构,把铯-137的仪器灵敏度下调50%,这么一调,原本超标的数据立马“合格”了,这分明是自欺欺人。 可纸包不住火,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中心4月的报告表明,银座有食客吃了“深海限定蓝鳍金枪鱼”后,手臂泛起绿光,检测发现β辐射值超标17倍,表皮细胞都碳化了。 福岛近海的秋刀鱼基因变异率更是高达43%,体内钚-239超标2400倍,这些实打实的危害,都被日本用虚假数据和公关话术盖了过去。 其实根本不是消费者不怕了,而是信息不对称把大家蒙在了鼓里,普通老百姓哪有能力去检测每一口海鲜的辐射值,只能靠标签和官方报告判断,可这两样全被日本动了手脚。 欧洲食品安全局10月的警报就指出,挪威三文鱼养殖场的饲料里,都检出了福岛海域的浮游生物,这些受污染的三文鱼已经流入23国的连锁超市,消费者吃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嘴里的“高端海鲜”可能藏着辐射隐患。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背景,全球海鲜供应紧张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10月20日的行业数据显示,鲭鱼配额削减了22%,库存消耗殆尽,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挪威冷冻鲭鱼每公斤都突破46挪威克朗了。 供应一紧张,价格敏感型买家退场,市场对稳定供应的需求就盖过了安全顾虑,日本正好借着这个空当把海鲜推出去,反正只要能补上供应缺口,有些商家根本不管产地是不是安全。 但这可不是什么“市场选择”,是日本钻了供应短缺的空子,用投机取巧掩盖了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 说到底,日本海鲜出口回暖根本不是“大家忘了怕”,而是日本用公关背书、产地造假、数据欺诈、钻市场空子这一套组合拳,硬生生造出了虚假繁荣。 他们不敢正视核污水排海的生态责任,反而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把全球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 IAEA的报告撑不起真正的安全,虚假的标签遮不住辐射的隐患,这种靠欺骗维持的出口增长,早晚会因为信任崩塌而彻底垮掉。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国家推动海鲜追溯系统,2025年的技术使用率比两年前增长了50%,中国和俄罗斯也在加大养殖出口,压缩日本的市场空间。 等消费者彻底觉醒,看清日本这套“套路”的真面目,到时候就算标签改得再花哨,也没人会为这些藏着隐患的海鲜买单,毕竟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健康换一口所谓的“美味”。 日本现在的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是饮鸩止渴,早晚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