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越女兵被美军俘虏后,先是被蒙上双眼,然后这名美军士兵用力一甩,就把这名被俘的女兵放在肩膀上,就像扛麻袋一样,扛着这名女兵往美军驻地走去。 2024年河内国家博物馆,北越女兵阿玲的战地日记摊开着,旁侧破军装的肩线已磨破,日记末句 “想再看家乡稻田” 让参观者驻足叹息。 这本日记的主人,正是 1968 年那张 “扛麻袋” 照片里的女兵,她的故事比照片更让人揪心。 1965 年越南清化省,19 岁的阿玲还是稻田里的农妇,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插秧,傍晚帮母亲织竹筐,日子虽苦却安稳。 直到美军轰炸机掠过村庄,父亲和弟弟在轰炸中丧命,家里的茅草屋烧成灰烬,她攥着烧焦的竹筐碎片,下决心参军。 报名时,征兵官见她瘦弱,劝她去后方做医护,她却摇头:“我要去前线,亲手打跑美国人,不让更多人家破人亡。” 训练三个月,她只学会了基本的开枪和埋地雷,就跟着队伍钻进丛林,和她一起的还有几十个像她一样的年轻女孩。 第一次执行任务,她扎着母亲织的蓝头巾,竹筐里藏着引爆器,假装去集市卖菜,顺利把美军巡逻队引到地雷区。 可看着美军士兵被炸倒,她却躲在树后发抖 —— 这不是她想象的 “复仇”,只是让另一些家庭也尝到了失去的痛苦。 后来她渐渐习惯了丛林生活,学会用泥浆伪装自己,饿了就挖野菜,渴了就喝雨水,唯一的慰藉是写日记。 日记里很少提战斗,大多记着 “今天看到一只彩色蝴蝶”“想念母亲做的竹筒饭”,字里行间藏着对和平的渴望。 1968 年雨季,她和战友在传递情报时遭遇美军伏击,战友们相继牺牲,她腿部中枪,躲在树洞时被美军发现。 美军士兵没问她的名字,从背包里扯出粗布条蒙住她的眼睛 —— 他们怕阿玲记住驻地路线,日后若被救走,会带着越军来偷袭。 更怕她通过沿途的标记、守卫位置传递情报,毕竟北越女兵常靠细节收集信息,蒙眼成了美军控制俘虏的 “标准流程”。 布条勒得很紧,阿玲眼前一片漆黑,只能闻到对方身上的火药味和汗味,被单手扛上肩时,连挣扎的方向都辨不清。 到了美军驻地,她被关在铁丝笼里,每天只有一块硬饼干和半杯水,审讯时,美军用缺水几天再喂水的方式逼她招供。 她咬着牙没说一个字,只是在心里默念家乡的稻田:“等我出去,一定要再种一次稻子,像小时候那样。” 三个月后,她趁美军换岗时逃跑,腿伤还没好,只能一瘸一拐地躲在丛林里,靠野果和雨水活了下来。 可逃跑时被美军发现,子弹打穿了她的肺部,她跌进河沟,顺着水流漂到下游,被路过的越南游击队员救起。 1975 年战争结束,29 岁的阿玲回到清化省,却发现家乡早已变了样,稻田里建起了新的村庄,认识的人没剩几个。 她的肺部受伤后再也干不了重活,走路还得拄着拐杖,更让她难过的是,因为不能生育,没人愿意和她成家。 她在村口搭了间小木屋,每天坐在门口织竹筐,筐子织得再好也很少有人买,大多时候只是坐在那里发呆。 偶尔有孩子问她当年打仗的事,她只摇摇头:“别问了,战争不是好东西,你们要好好读书,过安稳日子。” 1998 年,72 岁的阿玲在睡梦中去世,邻居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本战地日记和那件破军装,后来捐赠给博物馆。 如今,阿玲的日记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天都有参观者驻足阅读,有人为她的遭遇流泪,有人为她的坚强动容。 没人知道她当年从美军驻地逃跑后经历了多少苦难,只知道她最终没能再回到稻田插秧,没能实现日记里的愿望。 阿玲的故事,是越战中 50 万北越女兵的缩影,她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胜利,却在和平年代里默默凋零,她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 参考信源:趣历史一-越南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