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取钱竟似“查户口”?山东一位律师取4万现金,竟遭柜员盘问长达半小时,建行东营支行还拿反诈中心当“挡箭牌”——这场“取钱惊魂记”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普通大众不知的“加码潜规则”? 近日,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律师周筱赟前往银行取4万块给朋友随礼,却被柜员像审问犯人般盘问了半小时。柜员一开口就问“钱作何用”“上个月谁给你转的账”,最后甚至搬出“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1万以上要查用途”的说辞。然而,反诈中心立刻撇清关系:“这是银行自行制定的规矩!” 更令人郁闷的是,央行早在2025年8月的新规中明确规定,5万以上才需登记资金用途,可建行东营支行直接将门槛降低一半,俨然是“土皇帝自创家法”。律师愤怒反驳:“这就好比让储户边掏钱边写认罪书,银行默认每个人都是嫌疑犯!”事后,银行负责人轻描淡写地称“体验不佳”,却对违规加码只字不提。律师当即回怼:“你们这是拿我的隐私为业绩背书!” 更离谱的是,银行领导刚说“行吧,你取吧”,转眼又变卦“不能取”——这变脸速度,连川剧大师见了都得赞叹!其实,银行柜员也满腹牢骚:“领导天天强调反诈,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询问,问急了客户会骂,不问又要被处罚。”但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反诈不能折腾老实人!真想防诈骗,就该把ATM人脸识别打造成‘照妖镜’,而不是拿储户开玩笑!”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种“加码盘问”现象在全国屡见不鲜。山东、浙江的储户抱怨,取2万现金就要被查三个月流水,比相亲审查还严格——“得先报备‘钱从哪来,准备干什么’”。有网友调侃:“现在取钱得带三件套:身份证、户口本、良心保证书!” 当银行把反诈变成“找茬游戏”,普通人取自己的钱都得长篇大论,这究竟是防诈骗还是防百姓?周律师的控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建行必须给出一个说法:到底是“保护储户”还是“保护自己的KPI”? 信息来源: 1. 华商报大风新闻《律师取现被追问用途遭报警》 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修订动态 3.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专家解读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政策及官方通报整理,部分案例引自权威媒体报道。) 取钱问用途 取钱理由 存款取钱 取钱被查问 取钱尴尬 律师取钱 取钱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