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不用再上街执勤,黑板上的字才会更亮 王老师的备课本里夹着两张纸:一张是明天要讲的数学课教案,字写得密密麻麻;另一张是社区发来的"创文执勤表",要求她周末站在路口劝导行人,上面还标着"缺勤扣绩效"。 这几年,她的教案本越来越薄,夹着的各类通知却越来越厚。教务处的会议纪要、防疫摸排表、反诈宣传统计、甚至还有街道办的"人口普查协助单"——上周三有节课,她正讲着勾股定理,被突然叫去给检查组拍"校园卫生达标"照片,回来时学生们在作业本上画满了问号。 最让她心酸的是去年寒假。女儿发烧到39度,她刚把孩子抱到医院,就接到电话"紧急统计外来务工子女信息,今晚必须交"。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她一边哄着哭哭啼啼的女儿,一边对着表格敲键盘,直到凌晨才想起,答应给学生补的错题讲解,拖了整整两周。 总有人说"老师不就上课那点事",可谁见过李老师带着扩音器在路口喊"红灯停",嗓子哑得讲不了课;谁见过张老师深夜还在填"防溺水家长群截图统计表",而她的学生正在作业本上写"老师,您上次说要讲的作文技巧啥时候讲啊"。 这次教育部的"减负8条"下来,王老师把执勤表从备课本里抽出来,折成了纸飞机。窗外的阳光照在教案本上,她重新拿起笔,在"勾股定理"旁边画了个笑脸——原来让老师回到讲台,让粉笔灰落在教案上,而不是落在执勤的路口,才是对教育最实在的尊重。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记住的,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不是老师在路口举的劝导牌;我们期待的校园,是朗朗的读书声,不是此起彼伏的通知提示音。教师值班的意义 小学黑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