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训练场上捣蛋,被老师连踹几脚,男孩委屈巴巴的看着老师哭。这一幕刚好被男孩妈妈看见,万万没想到,男孩妈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得很开心的样子。男孩妈妈:很信任老师,知道老师没有恶意! 训练场上,一个7岁男孩小刚在队列里东倒西歪,还偷偷扯着前面同学的衣角,教练几次提醒都没效果。下一秒,教练抬腿朝他腿边轻踹了两下,男孩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瘪着嘴委屈地望着教练。 这一幕刚好被赶来接孩子的妈妈看在眼里,周围人都以为她会冲上去理论,没想到她嘴角却扬起笑意,还主动走上前拍了拍教练的肩膀。 “孩子调皮您别客气,该管就得管。”妈妈笑着说,这话让旁边围观的家长们有些意外。 后来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从孩子入学起就和教练沟通过教育方式,知道教练平时对孩子很有耐心,刚才那两下更像是带着警示意味的“假动作”,不是真要体罚。 这种信任的态度很快在网上引发讨论,有网友感慨“终于不是一有事就找老师麻烦的家长了”,也有人想起那句老话“严师出高徒”。 其实在教育场景里,类似的信任场景越来越常见。 教育部2021年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里就明确,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的教育行为,像点名批评、责令道歉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但明确禁止以击打方式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也提到,只要没超出合理范畴,学校实施教育惩戒不承担侵权责任。有个案例里,一年级学生李小某在学校扎咬同学,老师让他当众道歉,家长认为伤害孩子心理起诉学校,最终法院判决老师的行为属于正常行使教育惩戒权,驳回了诉讼请求。 这些政策和案例背后,是对家校共育边界的清晰划分。现在不少学校在制定校规时,都会专门征求家长意见,有的还成立了校规执行委员会,让家长代表一起参与监督教育惩戒的实施。 就像小刚所在的训练班,开学初就通过家长群投票确定了班级公约,里面写清楚哪些行为会受到提醒,哪些需要惩戒,家长们都签了字。这种提前沟通好的“规则共识”,让老师不用再担心管学生被投诉,也让家长更清楚教育的尺度在哪里。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把握惩戒的分寸并不容易。有资深班主任分享经验,现在管学生更注重“刚柔并济”,比如学生上课捣乱,先眼神提醒,不行就课后单独谈话,实在需要惩戒,也会选择增加公益服务任务这种温和方式,而且一定会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 这种做法既遵守了规则要求,也体现了教育的温度。 教育从来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就像那位妈妈说的,“信任不是放任,而是知道对方和自己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当家长愿意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教学难度,当老师能够依法依规把握教育尺度,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信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2. 中国青年网《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在哪里?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