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我们的福建舰航母正式服役了,中国海军从此迈入三航母时代,海军整体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二件事情就是,中国正式迈入全球海洋强国的大门,中国的目标,不再只是近海,而是广阔的深蓝!! 福建舰这不是简单的“第三艘航母”。根据国防部通报,福建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全球现役最大常规动力航母。 最关键的突破在电磁弹射技术——今年9月,歼-35、歼-15T、空警-600三型战机已完成弹射起降,这意味着它入列即具备战斗力,打破美军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有人认为“弹射技术不算新鲜”,核心差异在于形成战斗力的效率:美国最新福特级航母曾因电磁弹射故障,服役5年后才形成战斗力;福建舰从2024年5月首次海试到2025年11月服役,仅用18个月完成全流程测试。 军事专家张军社透露,这依托辽宁舰、山东舰积累的1200多项实操数据,实现加速突破。 三航母时代的价值,需置于地缘格局中审视,当前美国推行“印太海军同盟”,美军在西太平洋部署2艘航母,日本、澳大利亚准航母频繁活动。 中国三航母编队形成“轮换覆盖”格局——辽宁舰负责渤海、黄海防御,山东舰镇守南海,福建舰机动部署至西太平洋,达成“近海防御+远海存在”的双重布局。 用一个历史案例对比更直观,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国海军虽获胜,但当时最先进的驱逐舰排水量仅3000吨,续航力不足,无法长时间远洋部署。 如今福建舰单舰续航力就达1.2万公里,搭配055型驱逐舰、901型补给舰组成的编队,可在西太平洋连续部署3个月,这就是海洋强国的硬底气。 外界存在常见误读,认为中国发展航母是“挑战美国霸权”。结合官方定位可见,国防部明确“福建舰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与美国航母的全球部署逻辑存在本质区别。 去年美军“里根”号航母在南海起降1200架次,中国辽宁舰服役12年,远海训练仅11次,且每次均避开他国领海。 福建舰的舰载机配置直观体现战略定位,歼-35隐身战机负责制空,歼-15T可挂载反舰导弹执行打击任务,空警-600提供500公里范围内预警。 三型机组成的“黄金三角”,侧重防御性制空和区域反舰,区别于美军航母的全球打击模式。简言之,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有能力反击”。 成为海洋强国,仅有航母不足以支撑,配套体系是关键,中国已建成青岛、三亚、舟山三大航母母港,每个港口均有容纳10艘大型舰艇的码头和专用维修厂房。 关键在于国产航母产业链实现完全自主——从特种钢材到电磁弹射器,2000多家配套企业覆盖全流程,这是印度、英国等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国际社会的反应,折射出不同的战略考量。俄罗斯塔斯社指出“福建舰技术超越俄海军现有水平”,并提出联合研发舰载机;东盟国家侧重关注中国海军的护航能力,去年中国海军为东盟国家商船护航137次,较美军多42次;美国抛出“航母威胁论”,但五角大楼内部报告认可“福建舰电磁弹射可靠性优于福特级”。 回溯历史,中国海洋强国之路并非“突然爆发”。1970年启动航母预研,1999年购买“瓦良格”号船体时,不少人认为是“废铁”,科研人员用14年吃透技术,最终实现辽宁舰改造成功。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由1000多名科研人员攻关8年取得,其中不乏80后、90后工程师。 一处冷门细节值得关注:福建舰动力系统采用国产QC280燃气轮机,热效率较俄罗斯同类产品高12%,使其不依赖核动力即可实现与核动力航母相近的持续高速航行能力。这种“非对称创新”,避开核动力技术风险,满足远海部署需求,彰显中国军工的务实智慧。 有人会问,三航母是否够用?从需求看,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三航母可实现“一艘部署、一艘训练、一艘维修”的良性循环。 对比美国11艘航母,数量差距客观存在,但美军需全球部署,在西太平洋常年保持2艘;中国三航母在区域内的响应速度和持续能力,已形成局部优势。 需明确,成为海洋强国旨在守护利益,而非“称霸”。2024年中国外贸海运量达45亿吨,80%的石油进口依赖海运,这些利益需要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到如今三航母编队守护深蓝,百年变迁印证:海洋强国的核心,是“守得住家园,护得住利益”。 福建舰服役当天,三亚军港一位92岁老兵热泪盈眶。他是参加过长江口扫雷的老海军,年轻时因舰艇吨位有限,目睹外国军舰在近海航行。 如今他抚摸福建舰甲板时感慨:“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这句话,正是中国海洋强国之路最朴实的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