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道歉就完了?孩子赤裸爬行被当“天性”,父母致歉、孩子开始学穿衣——云南“赤裸小孩”事件的通报后续,还是没堵住网友的疑问! 一边是家长认错、专班跟进,一边是公众追问“监护失当就只批评教育?”,这场以“爱”为名的养育争议,公众要的不只是一句对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报道! 综合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云南“赤裸小孩”事件发酵到现在,终于等来家长的正式道歉。孩子家长李某某表示,自家教育方式和公众认知冲突,影响了孩子融入社会,现在正强化孩子穿衣、行走习惯,还想送他去好学校。 这番表态听起来态度诚恳,再加上老一辈参与陪护、专班建立健康档案,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网友的疑惑没消失:过去几年放任孩子赤裸爬行,真的只是“教育方式冲突”这么简单? 要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孩子长湿疹不喜欢穿衣服,家长该做的是寻医问药、耐心引导,而不是放任他长期赤裸暴露; 孩子模仿宠物爬行,该做的是帮他建立行为边界,而不是把“异常”当“天性”纵容。这种明显违背公序良俗、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养育方式,早已超出“教育理念差异”的范畴,本质上就是监护失职。 可从通报来看,对父母的处理仅仅是“严肃批评教育”。这难免让公众不解:国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调查,最终就只是“批评教育”?如果监护失当的代价这么小,如何杜绝其他家长“效仿”这种畸形养育方式? 未成年人保护不是“知错就改”这么简单,更需要明确的责任追究,让家长明白:监护权不是“想怎么养就怎么养”的特权,而是不能逾越法律和底线的责任。 当然,我们理解大家不想过度打扰孩子的初衷,也认同姥爷“给家庭时间空间”的期盼。孩子是无辜的,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他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在关爱中弥补过去的缺失。 但“给空间”不代表“放纵容”,“促改正”不代表“轻追责”。专班的持续跟踪不能流于形式,不仅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更要让家长真正敬畏法律、扛起监护责任。 而这场事件之所以引发全网关注,本质上是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重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不能被家长的“异想天开”耽误; 未成年人保护也没有“下不为例”,必须用明确的规则划清底线。家长道歉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实际行动!对于,赤裸小孩父母的道歉,大家能接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