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国民党中评委邱复生在郑丽文主持的党内会议上,正式提案重启《国家统一纲领》,直言别再让两岸关系在“拖”与“耗”中越走越远,这可不是空谈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倡议。 邱复生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出重磅提案,绝非一时兴起。 《国家统一纲领》并非新制定的文件,而是1991年2月由台湾方面通过,其核心主张至今仍具备现实意义。 纲领明确“大陆和台湾均是中国领土”,强调“促成国家统一是中国人共同责任”,并提出“开放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互访”等具体实施路径。 当年这个纲领出台后,大陆方面很快给出积极回应。《人民日报》当时评论称,这是“顺潮应势之举”,大陆有关负责人更明确赞赏其推动两岸交流的设想。 2005年相关表述中也提到,这一纲领是台湾现有规定和文件中认同一个中国的重要文献。哪怕它存在强调“台湾主体性”等不足,但在两岸缺乏直接互信的年代,无疑是搭建沟通桥梁的关键一步。 对比历史,这种“求同存异”的统一探索早有先例。民国初年,各方势力围绕国家统一争论不休,最终以“五族共和”达成共识,才避免了国家分裂;上世纪80年代,两岸打破隔绝状态,也是从“一个中国”的模糊共识起步,才有了后来的交流热潮。 《国统纲领》的价值,就在于它留下了一个“承认同属一中、追求和平统一”的制度接口,这正是如今两岸最需要的基础。 邱复生此时提出提案,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两岸现状催生的紧迫感所致。2025年的台海局势,可用“剑拔弩张”形容:美军本年度已累计12次派遣舰艇穿越台湾海峡,较去年增加3次;F-35战机在亚太地区的部署数量突破200架,其中半数部署于距离台海千公里范围内的军事基地。 对台湾而言,“以武拒统”的成本早已不堪重负。台防务部门最新预算显示,2025年军费开支突破700亿美元,占GDP比重达3.2%,创历史新高,但即便如此,与大陆的军事差距仍在拉大。 大陆的航母编队常态化在西太平洋训练,歼-20战机的部署数量已超200架,东风系列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更是经过多次验证。 经济上的损失更触目惊心,2025年前三季度,两岸贸易额同比下降8.7%,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虽仍维持在40%左右,但订单流失严重,尤其是电子、农业等支柱产业。 反观大陆,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2%,内需市场持续扩大,台湾错过的不仅是贸易机会,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红利。 普通人的感受最直接,台湾青年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薪资水平十年未明显增长,不少人选择西进大陆发展,但两岸关系紧张导致的交流障碍,让这种流动变得困难。 而大陆民众对“台独”分裂行径的容忍度也在降低,网络上呼吁“武统”的声音增多,这正是“拖”出来的矛盾积累。 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美国的“支持”从来都是有偿且不可靠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承诺“保护台湾”,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毫不犹豫地牺牲台湾利益,出台的“一个中国政策”本质就是将台湾作为筹码。 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对台政策,更像是“军火生意+地缘博弈”的双重算计,既想通过售台武器赚大钱,又想让台湾充当遏制大陆的“棋子”。 纵观其他地区案例可见,依附外部势力难有善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承诺的援助多次缩水,乌克兰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陷入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困境。 同理,当年南越政权依赖美国支持,最终仍难逃垮台命运。台湾若无法认清这一现实,持续依附美国推行“台独”,将使自身陷入危险境地。 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认同一个中国的格局没有改变,目前全球181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多个国家在发言中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这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对比历史,国民党此次的转向颇有深意。上世纪90年代,正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制定了《国统纲领》,推动了两岸的首次“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交流的黄金时期。 如今重启这一纲领的讨论,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在向大陆释放积极信号:两岸关系可以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传承,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如今,大陆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和平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台湾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也为两岸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只要两岸双方能够放下分歧、增进互信,以民族大义为重,就一定能找到实现和平统一的路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家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那些企图分裂国家的势力,那些试图干预中国内政的外部力量,最终都将被历史唾弃。 而邱复生的提案,或许将成为两岸关系的一个新起点,让两岸民众重新聚焦“和平统一、共同发展”的核心共识,走出一条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康庄大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