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伊朗要么亡教,要么亡国?深度解析伊朗的死局。 伊朗这事儿,不是“要么亡教、要么亡国”那种二选一的喊法,更像是一个体制走到门口,门不推就站住不动,推开就是改造自己,拖着不动就从里面散掉,路不多,眼看得见的只有改还是不改这两条,站在2025这个点上看,四十多年一路走过来,像一口老旧的锅压了太久,外面还稳着,缝隙里热气已经在往外跑。 它的底子,不是按国家治理那一套搭的框,是把一场1979年的革命当成根,神权优先这一条是写在骨子里的,要紧的不是发展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把那场革命的成果保住,这里有三套东西扣在一起,最高领袖和教法委员会,手里握着否决的钥匙。 黑袍说了算的地方只多不少,革命卫队和巴斯基,不是传统军队,更像护法的队伍,谁碰体制边线就先按下去,神职精英一圈,司法宗教教育媒体都在他们的解释里转,总统议会内阁摆在前台做事,真正拍板的空间在黑袍和枪之间来回落点,体制最怕的从来不是外面打进来,怕的是里面有人推墙,一动就是削权,就是被理解成动了革命的根,这么多年,改派上来的人,越想把国家缝补好,越容易被体制自己收回去。 撑不下去的信号,这几年一桩一桩摆在桌面上,经济这块,通胀常年两位数,2025还是高温没退,就业市场不好看,很多年轻人毕业回家,暂时不找,石油这条管子被卡被限又被绕,钱在外面绕圈,进不了普通人的口袋,民营有点起色就被国企或者宗教资本并进来,做事的人往外走,医生程序员工程师拿着简历出国,多的不是个例,2025年6月街上那波抗议,导火索就是电价和鸡蛋,饭桌上的开销压过了所有话题,这类场面里,维稳很有名的那支队伍,也开始顾着怎么把场面稳下来。 社会这块,裂开已经很明显,年轻人对体制的认同在掉,头巾不戴的照片在平台上随手就能刷到,去不去清真寺不再是必须,妇女议题被放到正中,头巾不只是布,是身份的标签,是不想把生活按在老的规矩里,城市和乡村拉开,中产找不到向上的梯子,底层生活和宗教的纽扣扣得很紧,官和民两套日常分隔开来,很多人私下说,上面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2022年的马赫萨·阿米尼,她不是公众人物,被宗教警察带走,最后没回来,这事在街上点燃的不是一个口号,是让人看见到底线在哪里。 体制内部的交接也到了要摆上台面的时候,哈梅内伊年纪在那儿放着,86岁,健康的消息时不时传出又收回,下一位是谁的讨论不会只停在名字,莫杰塔巴被说得多,出身背景很像父亲的影子,革命卫队里苏莱曼尼之后冒头的鹰派也有人提起,还有一类是技术型的官员,希望在框架里做修补,这不是谁当总统的题,是政教这条链要不要继续打结,神权在国家之上的这条设定要不要继续挂在顶上,选人一步走差,或者几个圈的人一起抢位,系统就会晃,革命卫队不会看着教士往下延续,教士也不会让带枪的人直接上台,哈梅内伊一闭眼,牌桌就摆开。 对外打起来不占便宜,对内推不动改革,摆在眼前的路,两条都不轻松,一条是继续把教权放在前头,压着走,经济和民生继续压住,积累的压力往上加,外面一碰就会有破口,国内不同圈子私下各自拉队伍,地方化的力量增加,画面像多方同场的状态。 革命卫队每天的活,盯裙长看学生的账号,更多是在防乱而不是备战,另一条是把政教合一的扣子解开,国家优先,神权退到后面,文官站前台,革命卫队回到军人职责,宪法要重写,革命的历史从神圣的位置挪到制度的文本里,整个体制要重新搭建,这不叫小改,是把旧的功夫收起来重新学一套,教士不容易放,放不下就讨论,讨论就会有摩擦。 中东这盘棋,很多人盯着伊朗的位置,有人说美国和以色列希望它倒下,街上听到的另一句是,用不着外力量推,内部走到这一步,自己就开始松散,苏联的晚期不是被谁一拳打倒,是经济转不动,意识形态疲惫,精英各说各的,普通人不跟着走,今天的伊朗,坚硬的外壳还在,里面很多部分已经空出来,下一步的画面,可能是一个强人出现,用国家主义把教权压在一边,这需要把军权和政治的线头拢得很紧,手段要稳,另一种是军政府化的影子和地方分散的力量同时出现,进入一段不短的拉锯,十年往上也不奇怪,关键看谁能把改这件事落实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