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已亡了113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是谁给他们支付薪酬 这帮人不是闲着

墨小晗笑说世界 2025-11-11 19:56:32

大清已亡了 113 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是谁给他们支付薪酬 这帮人不是闲着没事干,他们的来头可不小,从清朝家奴后代到现代文保工作者。谁给他们钱?背后藏着啥秘密? 清朝时候,守陵人这活儿是正经的朝廷差事,顺治帝挑了河北遵化马兰峪这片地建陵,就设了东陵总管内务府管事。 里面分两拨人,一拨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基本是皇室家奴后代,干祭祀、扫陵、看陪葬品的活儿,每月领月例银,最低二两,够普通农民一年多挣的,还不用纳税。 另一拨是八旗兵,管外围安保,防盗墓贼,归马兰镇总兵管,俸禄比一般兵高三成,能世袭,爹干儿子接班,一家子靠这个吃饭。清东陵埋了五位皇帝,加上皇后妃子,总共十五座陵园,占地八十平方公里,守陵人得几百号。 朝廷从国库直接拨钱,这活儿待遇好,很多人抢着干。清朝灭亡前,这套制度跑了二百多年,守陵人成了当地大户,陵区周边村子都靠这个养活。当时盗墓的事少不了,八旗兵得天天巡逻,抓到贼直接上报内务府处理。 1912年大清亡了,民国政府签了清室优待条件,里面明写着要保护宗庙陵寝,派兵守护。刚开始,守陵人的钱从民国财政部出,虽然砍了一半,很多八旗兵嫌少,撂挑子走了,但包衣后代大多留下来,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儿,就算少钱也咬牙扛着。 民国政府派了卫兵,基本维持了清朝的安保模式,经费每年几万大洋,够基本开销。优待条件是溥仪退位换来的,民国得兑现,不然丢面子。那时候守陵人还干老本行,祭祀、维修啥的,继续领薪水。 清东陵成了民国保护的重点,里面有康熙乾隆这些大帝的墓,历史价值高。话说,民国乱,军阀混战,陵区周边不安生,守陵人得加倍小心,偶尔有小贼摸进来,他们就得自己动手赶走。 1924年冯玉祥政变,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优待条件改了,守陵经费直接断了。这下守陵人难了,很多去山下种地混饭吃,但几十户没走,比如爱新觉罗家、那拉家,还有祭祀读祝官后代。他们凑钱买地,一边种田一边自发巡逻,防盗墓。 1928年孙殿英带兵来盗墓,他是河南出身,早年当土匪,投军阀升到军长。那年他封锁陵区,假称演习,用炸药炸开慈禧和乾隆的地宫,士兵砸棺抢珠宝,破坏遗体,珍宝装车运走,持续几天。 孙殿英这事震惊全国,慈禧墓里的夜明珠流失严重,乾隆墓的佛像经文也遭殃。清东陵从此伤元气,守陵人靠自力更生,薪酬没了,就靠田地和互助过日子。这段日子苦,但他们守住了基本,陵区没彻底乱套。 1949年后,清东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2年建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原守陵后代中懂历史的被招成正式工。守陵人变身文保员,干维修、讲解、保护活儿,薪酬从国家财政出,属于事业单位。清东陵成了博物馆,游客多起来,文保工作专业化。 现在清东陵的守陵人分两类,一类是博物馆正式员工,管文物维护、游客导览、研究,工资国家财政拨,事业单位标准,社保啥的齐全。另一类是志愿者,多是老守陵后裔,常来帮忙整理资料、讲故事,没工资,但他们说守祖宗地比钱重要。

0 阅读:0
墨小晗笑说世界

墨小晗笑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