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攻击-11隐身战斗机官宣服役!又超过美国,拿下世界第一。 这个消息,在202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随着一部官方宣传片的发布,悄然却重磅地落在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桌面上。 宣传片里,一架外形科幻、如幽灵般的飞翼无人机一闪而过,但就是这惊鸿一瞥,足以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被外界关注已久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已经正式列装部队,成为守护中国天空的利器。 这是全世界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飞翼隐身无人机。这句话的分量,远比字面上要重得多。在攻击-11之前,美国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和探索者。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X-47B无人机,早在十多年前就成功在航母上完成了起降测试,其飞翼布局和隐身能力,惊艳了世界。 然而,X-47B终究只是一个技术验证机,一个探索未来的“先行者”,它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便被封存起来,未能进入量产和服役阶段。 美国后续的MQ-25“黄貂鱼”无人机,则将重点放在了舰载空中加油上,其攻击能力被大大削弱。而攻击-11的出现,则绕过了所有的演示和测试阶段,直接以“成品”的姿态,加入了现役战斗序列。 这标志着中国不仅追上了美国的脚步,更在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这条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攻击-11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无尾飞翼布局无人机,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垂尾,所有机身和机翼都融合成一个平滑的整体,从正面看,就像一个锋利的箭头。 这种布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极致的隐身性能。它可以将雷达波反射到少数几个固定的方向,让绝大多数雷达变成“睁眼瞎”。 再加上机身表面覆盖的吸波材料,它就像一个黑夜中的刺客,可以悄无声息地穿透由先进雷达和防空导弹构成的严密防线。而它出色的续航时间,意味着它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盘旋,像一个极具耐心的猎手,等待最佳出手时机。 更关键的是,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作战模式的颠覆。攻击-11被官方定义为可以遂行制空、突击、压制、防空等多样化作战任务的平台。 这可不是只会一招鲜的“独臂侠”。它既可以挂载精确制导炸弹,对敌方的指挥中心、雷达站、导弹阵地等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也可以携带空对空导弹,在一定程度上执行制空任务,猎杀敌方的预警机、加油机这类“软肋”。它堪称战场上的“隐形杀手”,它的存在,会让任何对手的防御体系都感到芒刺在背。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信号,那就是“忠诚僚机”作战理念的落地。在未来的空战中,像歼-20这样的隐身有人战斗机,将不再是孤军奋战。它可以作为空中指挥中枢,在后方相对安全的位置,指挥着一个由多架攻击-11组成的无人机“蜂群”。这些无人机可以冲在最前面,用它们自身的隐身优势,去探明敌方的防空部署,吸引火力,甚至直接发起第一波攻击。 它们是“探路者”,是“挡箭牌”,更是“开山斧”。这种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模式,将极大地拓展作战半径和打击效能,同时大幅降低飞行员的伤亡风险。攻击-11的服役,意味着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在制造先进的武器,更是在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未来战争的作战体系。 当全世界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飞翼隐身无人机出现在东方,这必然会引发全球军事格局的连锁反应。它迫使所有潜在对手重新审视自己的防空网络,思考如何应对这种“看不见的威胁”。它也标志着无人机战争,已经从过去的小型侦察、定点清除,进入了大规模、体系化、隐身化的新阶段。 攻击-11的出现,就像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证明,更是一个国家战略远见和科技决心的体现。它静静地停放在机库里,却已经改变了天空的规则。 那么,当“忠诚僚机”从概念变为现实,当无人的“幽灵杀手”成为战场主角,这是否意味着空战的时代,即将迎来一次彻底的颠覆?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10xxx23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