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

叁号知识局 2025-11-12 15:14:56

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冬天长春的一场工人座谈会比天气还冷,屋里坐着几十个下岗职工,脸上的神情像冻硬的墙皮,艾跃进坐在台上,听着一个女工哽咽地说:“半辈子手艺换不来一袋面粉”他本来在做记录,笔尖停住,脸一下子红了,那一瞬间,他站起来,声音哑得像被磨过砂纸:“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引用,却很少有人记得,那不是激情演讲的修辞,而是一句被逼出来的愤怒,艾跃进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却不是那种只会写论文的学者,他的父母是天津棉纺厂的工人,小时候他常趴在窗外看母亲踩缝纫机,指尖被针扎破也不喊疼,只是往嘴里一含又接着干活,那些车间的油味、纱线的粉尘,还有母亲弯着腰的背影,一起刻进他心里。   他后来考上了南开,成了人们口中的“知识分子”,但在他自己心里,始终没离开过那个吵闹的车间,他喜欢和工人聊天,去工厂调研,总爱问些别人懒得问的问题:工资够不够花、孩子学费交上了吗、厂子欠没欠社保,对他来说,这不是研究,是一种回家。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就像一场忽然来的暴风雪,沈阳的机床厂、天津的纺织厂、哈尔滨的化工厂,轰鸣的机器一台台停下,报纸上写着“减员增效”“阵痛难免”,可那些“阵痛”都落在具体的人身上,四十多岁的李师傅,从学徒干到八级技工,手艺能让轴承转得比钟表还准,可一纸通知下来,他的饭碗碎了,厂子改制后,设备被廉价卖掉,厂长摇身一变成了顾问,工人却连养老保险都断了。   艾跃进听到这些事气得直皱眉,他点名批评那些拿“市场规律”当挡箭牌的人,说改革不是洗牌游戏,更不是让流汗最多的人先出局,他批评资本的贪婪,也不掩饰对部分工人行为的失望,有一次他直言:“有的人下岗后偷拿厂里的东西,做生意缺斤短两,那和坑人的资本家有啥区别?”这种敢两头说的劲儿,让他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让人心服口服。   他不是空谈理想的教授,他拿事实说话,讲到华为员工持股,他说那是让工人有“主人感”;提起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夸人家“懂得一起分饼”;他还讲天津某老厂工会监督账目,硬是为工人保住三成股份,老职工终于能领上养老金,有人说他像一面镜子,一边照着资本的贪婪,一边照着劳动者的自省。   可时代的车轮没给人太多喘息,改革的逻辑变了样,话术也更新,过去是“从头再来”,现在成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只是场景换了,味道没变,外卖小哥在烈日下跑单,快递员连喝口水都要掐秒算;工厂车间的工人加班到凌晨,拿着和二十年前差不多的工资,艾跃进早就去世了,走的时候才五十八岁,如果他能看到这些,大概还会皱眉,还是那句老话:不能让流汗的人寒心。   他从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也承认效率的重要,但他在课堂上常说:“机器可以更新,人的尊严不能折旧”南开档案馆里至今留着他手写的讲稿,最后一句是:“工人兄弟的脊梁弯不得,弯了脊梁的国家站不稳”这行字写得歪歪斜斜,却像刻在石头上。   哈尔滨一位下岗女工家里,还留着他当年演讲的录音带。她说:“他知道我们的人生不飘,”那盘旧磁带有点卡壳,每当卡住,她就用手指拨两下,再接着听下去。声音沙哑,却有劲。   许多年过去,那句“让工人从头再来”的质问,成了老工人口中的座右铭,也成了年轻打工人的叹息,时代一直往前走,可有些问题总要回头看,改革的路可以再拓宽,但不能把人甩在路边,毕竟一个社会的根,不在塔尖的玻璃幕墙,而在那些双手磨出老茧的人身上。   所以,当我们再次听到那句质问,不妨反问一句:要是让你从头再来,你还扛得住吗?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7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