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曾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后,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还把大部分投资业务转移到中国,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苏世民,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不算陌生,特别是在金融和投资界,他几乎是个传奇人物。 作为黑石集团的创始人,他从一名华尔街的小职员,成长为掌握数万亿资产的全球投资巨头,按照常规思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所依赖的只是冷酷无情的资本运作和精确的市场判断。 但苏世民的眼光显然不止于此,他在2007年成功将黑石在美国上市后,迅速将视线投向了中国,一个他一度并未重视的市场。 初期苏世民对中国的兴趣并不大,他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美国,直到黑石在美国成功上市,得到了中国投资公司30亿美元的注资。 苏世民从这笔投资中尝到了中国市场的甜头,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像火箭一样快速推进,民众消费市场一片繁荣,这些变化让他重新审视中国,并开始将目光转向这个东方大国,正是在这时,他与中国的缘分也开始了。 2010年代中期,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的科技出口,苏世民在这一期间充当了特朗普的商业顾问,他近距离地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 虽然他个人私下曾建议过美国政府不要过于激进,因为他早就看到中国的韧性:只要推得更狠,中国的自我完善将变得更快。事实证明,苏世民的判断没错。 随着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在芯片、电动车等领域的投资不仅没有受到美国封锁的阻碍,反而催生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超速发展。 而在2019年的一场纽约财经论坛上,苏世民公开表示,一些美国政策正在逼迫中国成为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 他的这番话引发了广泛讨论,并且很快被媒体转发,苏世民并不是信口开河,他的这番话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他提到中国的研发经费逐年攀升,202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GDP的2.6%,这远远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而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占全球销量的一半,黑石的基金也早早地把钱投进了比亚迪等公司,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创新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赶超其他国家,苏世民对此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投入,2013年,苏世民决定将目光投向教育领域,他捐出了1亿美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建立“苏世民书院”,这一捐款不单纯是为了支持学校,它有着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 苏世民认为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关键,而年轻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未来就无法理解全球经济的动向。 因此他想通过这个书院培养一批懂得中国的国际化人才,这个书院的课程内容直接面向中国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学生大多来自国外,苏世民的这一选择,不仅提升了清华的国际声誉,还让更多外国人才看到了中国的潜力。 与此同时黑石集团并没有停止在中国的投资脚步,早在2007年,黑石就已经在中国展开布局,并且在金融危机时,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拓展了其在中国的地产和物流市场。 2023年黑石再次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专注于中国的仓储和物流项目,充分利用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欧洲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潜力显然吸引了黑石的大量资金流入,而黑石的回报率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其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的20%。 苏世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他看重的是市场的未来潜力,而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高效的执行力和完善的产业链,这些都让中国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金矿”。 他的投资哲学也深深影响了其他投资者,很多大佬在看到黑石对中国的坚定投入后,纷纷效仿,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苏世民仍然坚信中国市场的潜力,并且通过与中国高层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经济的信任,他多次与中国的领导人进行会晤,讨论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合作,强调双方需要更多的对话,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然而苏世民并不仅仅把投资作为关注的唯一焦点,他还清楚地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而还需要在教育、文化交流方面加深理解,通过创建“苏世民书院”,他希望能够为全球的年轻人提供了解中国的机会,而这个书院也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书院都会招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世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中国将会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一观点早已体现在黑石的投资布局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