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

叁号知识局 2025-11-10 15:13:58

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菲律宾再次被台风袭击,灾情严重,以前每当发生类似的天灾,国际社会总会有所回应,不管曾经有多少矛盾和摩擦,灾难面前总能搁置一切争端,大家都愿意伸出援手。   就拿2013年菲律宾遭遇台风“海燕”来说,尽管那时南海争议正如火如荼,中国还是第一时间派出救援船,送去帐篷和饮用水;美国和日本也纷纷忙碌着提供支援,几乎所有国家都愿意为灾区献出一份力。   可最近的“海鸥”台风袭击后,菲律宾竟然没有得到国际援助,甚至那些常年活跃在灾区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也只是派了几个人来评估灾情,没有任何实际的援助物资,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心寒”。   曾经菲律宾的“铁杆盟友”们,像美国、欧盟和日本,总是在台风灾后伸出援手。美国曾捐助了25万美元,虽然金额不大,但至少表达了关心。   日本在过去一次台风中也捐赠了500万美元的物资,尽管后来由于海关问题,这些物资几乎没有及时抵达灾区,但至少是有心的。   这次面对“海鸥”台风的灾情,所有曾经的盟友集体沉默,美国只是含糊其辞地表示“正在评估灾情”,而欧盟和日本则没有提出任何捐助承诺,甚至连慰问的言辞也显得那么“随便”。   这背后隐藏的原因,显然并不单纯是“冷血”,实际上菲律宾近段时间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已经让这些曾经的援助者感到厌倦。   首先是菲律宾对南海问题的激烈态度,近来频繁派船进入争议水域,与中国发生摩擦,还联合美国举办军演,甚至拉拢欧盟共同“制衡”中国,结果把周围国家都得罪了个遍,曾经对菲律宾伸出援手的东南亚邻国,如今也都选择“袖手旁观”,毕竟,谁愿意在这种复杂的外交背景下出手呢?   更令人失望的是,菲律宾的援助资金去向问题也暴露出了严重的治理问题,去年菲律宾遭遇洪灾,国际社会捐款近两亿美元,但审计发现,实际上大部分资金都被当地政客挪用了,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的不到三成。   而更为荒唐的是,在“海鸥”台风过后,美国捐赠的25万美元竟然被用来给政府官员添置新款手机,这种情况一经曝光,国际社会的援助者无不愤怒,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国际援助可不是拿来填补腐败黑洞的。   面对这一切菲律宾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小马科斯政府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连着给十几个国家的外长打电话求援,但结果不是没人接电话,就是电话接通后,得到的回应只是“正在开会”。   这让菲律宾的困境变得更加尴尬,甚至菲律宾驻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白宫门口等了一整天,只得到了一个“慰问卡片”,这种“冷漠”简直是讽刺。   事实上灾难面前的冷漠并非没有原因,这些援助国家,早已不再视菲律宾为“无条件”的朋友。在美、欧、日等国看来,菲律宾长期以来将外交政策与外部援助捆绑起来,甚至在关键时刻背弃过“曾经的盟友”。   当灾难来临时,国际社会自然没有义务继续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再加上菲律宾自身的腐败和管理失误,导致了原本能够及时送达灾区的物资在海关被扣,甚至烂掉,这才让人更加心灰意冷。   更令人难以忽视的,是菲律宾在灾难中的孤立感,尽管国际社会未能提供直接的援助,但也有一些国家默默提供了帮助,比如中国的一些中资企业,悄悄派出了设备帮助清理道路、运输物资。   虽然这些援助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它们依然为灾区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这种援助却远不能弥补菲律宾政府和民众对国际援助的期待。   从长远来看菲律宾的问题远不仅仅是这次援助失败的单一事件,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国际现实:援助并非完全出于无私的慷慨,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菲律宾如今的外交行为和内政腐败,已经让国际社会对其失去了信任,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忽视人民的需求,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时,灾难面前的援助就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会被忽视。   这次的“海鸥”台风灾后,菲律宾在灾区人民面临生死困境时,未能得到应有的援助,正是自身失去国际信任的结果。   国际社会对于菲律宾的冷淡回应,应该成为菲律宾政府反思的一个警钟,只有当国家管理更加透明,腐败问题得到根治,国际援助的信任才能得以恢复,灾难来临时,世界才可能伸出援手,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4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