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顾女士拿着两张28年前,在建设银行的定期存款单,去取钱,却被告知存单时间太长了,需要后台核对信息才可以取款,顾女士配合等待,可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银行称每天都在查,就是没结果,顾女士无奈,只能走投诉流程! “二十八年了,这钱难道就白白没影儿了?”顾女士站在建设银行亮堂的大厅里,觉得自己就像个走错时代的陌生人。 那两张定期存单,还是1997年的老样式,每张三千元。在九十年代,六千块可不是小数目。当年工作人员用蓝色圆珠笔写的字,一笔一划都很认真,顾女士记得,这是她那会儿省吃俭用攒下的,本想留着给孩子上学用。 没想到后来生活忙忙碌碌,存单一忘就是二十八年,直到最近才重新翻出来。 2025年6月,顾女士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连本带利应该不少,倒不是指望它发财,更像是对过去辛苦攒钱的一个交代。取号、排队、把存单和身份证递进窗口,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柜员接过存单时愣了一下,这个细节让顾女士心里咯噔一声。 果然,柜员在电脑前敲打了好久,最后抬起头说:“阿姨,您这存单时间太久了,系统里找不到。”顾女士懵了:“找不到是什么意思?这明明是你们银行的存单啊?”柜员客气地解释,需要后台查底账才能办理,让她回家等消息。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 期间,顾女士也打电话问过,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还在查”。银行工作人员态度很好,每次都说一有消息马上通知。可三个月过去了,存单的事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没办法,顾女士只好投诉。 投诉之后,银行联系她倒是勤快了,几乎天天有电话来汇报进展,或者说,汇报没有进展。“顾女士,我们还在找。”“顾女士,您再等等。”“顾女士,我们很重视这件事。”但全都一些没用的这些客气话。 银行给出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这二十八年来,银行电脑系统更新了好多次,从最早的手写账本到单机电脑,再到后来全省全国的联网系统,每次升级都可能丢了一些老数据。 特别是顾女士名字里的“珮”字,当年的电脑字库里根本没有,工作人员都是用“佩”字代替,把存单打出来,然后再手动改一下。这种情况在系统升级时特别容易出问题,导致现在怎么都查不到,不过银行已经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正在积极调查。 道理是这么说,但顾女士心里还是纳闷。因为她的名字在其他银行也是这么写的,她家里也有同时期在其他银行的存单,这些年都陆续取出来了,从没等过这么长时间。 而且,律师也说了,按照法律规定,储户拿着真实的存单,银行又没有办法证明存单是假的,就该认账。现在明明是银行自己的问题,不能成为不给钱的借口。 其实,顾女士遇到的事不是个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老存单”会越来越多。每一张被遗忘的存单背后,都是普通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银行拿着这份信任,就该有个稳妥的办法来对待这些老账。在电脑系统越来越先进的同时,也该回头看看,把那些带着老百姓血汗钱记忆的老数据好好整理整理。 那两张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存单,上面写着的不仅是存款数字,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它见证了银行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也在考验着今天的银行:在追求新科技的同时,还记不记得当年对老百姓许下的承诺。 信源: 澎湃新闻2025-11-11 ——上海阿姨傻眼:在大银行存了近30年的钱,取款时却找不到了? 文|一阳 编辑|史叔


抒晨之上
对不起,您的存单有涂改,是无效存单,我行要收回。
8285004
只怕要上演店大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