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时事评论员杨永明在岛内节目上说到:两岸如果真的走到要动武的那一天的话,对于

叁号知识局 2025-11-12 17:14:57

台湾省时事评论员杨永明在岛内节目上说到:两岸如果真的走到要动武的那一天的话,对于解放军来说只需要使用常规武器就可以解决台海问题了,比如使用火箭炮和无人机等等,至于远程导弹这样的武器其实在台海问题上是基本用不上的。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杨永明那句“解放军常规装备就够用,不需要动用战略武器”,听起来像句平淡的分析,却像一颗石子,砸进了岛内媒体那池早已浑浊的水,有人不服气,觉得他“唱衰台湾”,也有人暗暗点头,因为这话太实在,台海对抗早就不是拼谁武器高大上,而是谁能打得起、撑得住、续得上,常规力量——这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   先从最看不见的地方说起,水下那片安静的深海,其实藏着最真实的实力对比。解放军现在的潜艇数量已经超过八十艘,其中核潜艇能在水下潜航数月,静得像影子,却能在几分钟内变成“咬人的鱼”。   台湾这边呢?两艘海狮级潜艇,老得跟上世纪的电视机一样,维修配件要靠“古董市场”才能凑齐。   台防务部门口口声声说要自造八艘新艇,十四年后才交付第一批,光这进度就够等到下一代人上小学,真打起来水下封锁战根本没法玩,台湾岛周边的海峡通道只要被解放军潜艇编队一堵,商船都出不去。   陆地上火箭炮的较量更像是现代版的“冷兵器群殴”,大陆的PHL系列远程火箭炮能覆盖整个台湾岛,射程几百公里,误差不过几米,齐射一次就能把台岛上的通信节点、能源设施打成哑巴。   反观台湾主力还是几十年前的榴弹炮,口径小、射速慢、射程短,连“放冷烟花”的气势都没有,防务部高调采购海马斯火箭炮,看起来挺先进,结果刚出营区就被大陆无人机拍了个底朝天。   从履带痕迹到经纬度,全网都能查,战场上这透明度,几乎等于没穿衣服。火箭炮一旦锁定,根本不给机会重新部署。   空中那一层已经成了解放军的练兵场,无人机成了新时代的“狙击手”,又便宜又狠,解放军的KVD002、翼龙、彩虹系列能连续飞二十四小时,带着导弹在空中巡逻,发现目标就一键处理,台湾的防空网在这些“天眼”面前形同虚设。   别看他们有“爱国者”导弹,打起来射程短、反应慢,一架无人机都要用几十万美元的导弹去拦,几轮下来弹药库就得清空。   更糟的是,解放军的无人机一来不止一架,而是成群结队,蜂群战术打到现在,全世界都学会了,但台军的反无人机系统才刚刚起步,连兵都没训练熟。   海上和空中的联合封锁才是致命的一环,解放军的055型驱逐舰,满载排水量一万吨,堪称“海上堡垒”,再配上山东舰、福建舰航母编队,就能在台岛以东形成压制圈。   再往上看歼-20隐身战机、歼-16D电战机在空中穿插,能在几分钟内让对手雷达“全黑”,台军那些老掉牙的基隆级驱逐舰和F-16V战机,数量少、维修贵,还得仰赖美国供件,美军真要掐断零件供应,台军很多飞机得趴在跑道上晒太阳。   而地理条件更像上天早就写好的剧本,台海最窄处才130多公里,对解放军来说,就是一次大规模跨区演练的距离,陆基火箭炮、舰载导弹、无人机群都能无缝衔接打击,台湾岛狭长、基地集中、油库暴露,一旦通信中心被打掉,指挥链瞬间断。那时候别说抵抗七十二小时,七十二分钟都可能撑不下。   杨永明还提到了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人,台湾全面募兵后兵源短缺,训练时间缩水到四个月,连体能考核都经常“看天气”,退役军人私下说得更直白:防务部嘴上说能撑三天,真打起来九十分钟都算奇迹,相反解放军这边早就常态化实战演训,从高原到岛礁,从夜战到跨区投送,全是真刀真枪练出来的。   再看看台湾寄希望的“外援”,美国军售的速度和诚意,从来是个笑话,武器订单一拖再拖,交付时间一改再改,连补给链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美国自己都怕解放军的高超音速武器,不可能真为台湾去冒险,嘴上说“坚定支持”,实际上算得比谁都精,到头来台湾买的是昂贵的安慰剂,不是安全感。   所以当杨永明说常规武器就够用时,他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大家别活在幻觉里,战争从来不是电影里的对称冲突,而是体系的较量,解放军的潜艇、火箭炮、无人机、航母、电子战,这一整套组合拳已经让台湾防务体系变成“被动靶场”。常规战力就能解决问题,远程导弹反倒成了“留手的象征”。   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谁先开第一枪,而在于谁能让对方不敢开枪,台海的军力对比已经摆在那里,数字不会说谎。   两岸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真要打起来,台湾撑不住,别人也不会替它扛,战争这事,从来不是拼勇气而是算账,而在这本账里,常规力量早就写下了结局。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