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豆期货涨了。 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 东方大国于20

高干评世界 2025-11-12 18:33:04

芝加哥大豆期货涨了。 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 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 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 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国际粮食市场的乱象愈发明显,俄乌四年战事的阴影,导致黑海粮食通道几次关闭又重开,乌克兰的玉米出口量骤减近四成,而俄罗斯则因运输费用飙升导致小麦出口压力加剧。 同一时间,巴西也遭遇了罕见的旱情,预计2025年大豆减产将高达1200万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因此攀升至每吨600美元的高位。 此时,放松部分关税的决定,显然不是随意的妥协。 恰恰相反,这是对本国粮食安全的一次谨慎布局。 在国内,大豆的自给率仅有15%,饲料和食用油生产的大量需求依赖进口。 而额外关税的暂停,正好能将减产的巴西大豆缺口快速补足,同时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价进行一定的抑制。 最终结果就是民生效益的显现,猪肉和鸡肉价格更平稳,超市里的食用油也避免了涨价。 这种举措并不意味着中方单一依赖美国商品。 近年来多元化的农业进口渠道已为国内稳定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 过去的一年,RCEP成员国的进口份额已占本国农产品进口总量的41%。 与此同时,巴西的大豆占比高达65%,而俄罗斯小麦的进口份额更是从三年前的3%上涨至18%。 美国的回归,仅仅是增加了一个选项,而非走老路再成唯一依赖。 美方对此显然心知肚明。 中美贸易早已无法再忽略过去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最重要买家的事实。 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一半以上的“大买家”角色,一度为美国的中西部农场主提供了丰厚利润。 但2024年的额外关税直接让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归零,导致近8900万吨大豆无处可去。 许多农场主背负巨额债务,违约率一度提升至22%。 这样的压力下,美国农业大州的政客们频频向白宫施压,就为了盼来这一转机。 中方的关税调整非常“讲原则”。 一纸宣布表明,美国农产品可以重新回到市场,但必须尊重贸易规矩。 特别是13%的基本税率毫无商量余地,想用价格优势来垄断中国市场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且暂停额外关税仅限一年时间,未来能否继续,这取决于美方在其他领域及整体贸易合作中的表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决策背后牵涉的战略考虑。 美国在芯片、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频繁封锁试图向中方施压,而中方则以农业贸易这张“软肋”牌反击。 对于美国来说,每当农产品出口下滑10%,国内损失12万个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集中于选举关键州,而这样的经济压力无疑会令美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对中国采取的其他措施。 巨大的国内需求也让这次政策调整显得更为恰如其分。 2025年,国内近4.3亿头生猪的存栏量促进了饲料需求持续增长。 美国大豆的到岸价相比巴西同类产品低约30美元,进一步帮助饲料制造商降低成本,这种进口补缺方式有效稳定了民生日常开支。 同理,小麦和玉米的进口也能帮助国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减轻压力,逐步优化区域内的整体种植资源。 开放进口却绝不意味着放松质量标准。 层层严格的监管要求确保了市场健康和食品安全。 去年的数据清楚表明,仅在农残标准这一环节,便有3.2万吨的美国玉米被拦截并退回。 今后,美国农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价格符合实际,更要通过严格检测,全流程的检验标准让任何漏洞都无从遁形。 政策发布后,全球市场迅速体现变化。 虽然芝加哥大豆期货上涨了2.3%,但涨幅并未失控。 各方均明白,依靠中方的多元采购渠道,美国农产品很难形成持续主导的局面。 与此同时,巴西方面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每吨出口对中国的补贴增加15美元。 而RCEP国家也着手加速相关贸易认证,以确保在新形式下赢得更多机会。 中方的一纸“暂停额外征税”公告,带来的不仅是粮食领域的显著变化,还推动了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化。 但是否实现真正多方共赢,我们还需要时间去观察。 你对眼下这一操作的意义怎么看? 相信未来中美之间,会围绕大豆进行怎样的博弈?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独到见解。 信源:特朗普撑不住了,深夜喊话中国,想让中方不计前嫌,帮美国一个忙-搜狐

0 阅读:64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