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这台词我们熟,完全是从咱们抢的,万斯表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装备,也不是电脑技术,而是人。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话咱们中国人早在七八十年前就说过,没想到现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又郑重其事地讲了一遍:“最强的武器不是机器,而是人,”这一幕发生在海军陆战队建军250周年的庆典上。 那天会场上灯光明亮,老兵们的军装纽扣擦得发亮,年轻士兵站得笔直,万斯站在讲台上,语气坚定得像在读一份战前誓词,很多美国网友听得热血沸腾,可对中国人来说,听着有点熟——这不就是毛泽东几十年前讲过的那套逻辑吗? 万斯不是传统政客,他身上有股“泥土味”,2003年他参军入伍,2005年在伊拉克当军报记者,见过真刀真枪,也看过战地上最糟糕的场景,那段时间,他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战场上最值钱的,不是钢铁,而是意志,如今他爬上了美国政坛的高位,面对那些西装革履的军官,仍然念叨这句话,显然不是作秀,他是在提醒美国:别太信机器。 其实这股风早就从五角大楼吹出来。美国陆军部长沃穆思这两年在各种场合都提到,未来战争比拼的不仅是装备,还得看“谁更能撑”,她甚至用了个新概念——“人类准备水平”,强调士兵的心理承受力、体能和适应力。 以前美国军方信奉的是“科技至上”,仗打不赢就怪装备不够先进;现在他们发现AI再聪明也得人来操作,机器算得准,但不会替你扛子弹。 为什么突然转了弯?这事得从中国说起,过去十年,中国军队现代化突飞猛进,从航母到导弹,从通信系统到后勤保障,全都提档升级,美国人以前总觉得自己领先一代,现在被现实拍了拍肩膀:对手的“家伙事儿”一点不比你差,钢铁装备的优势没了,就只好开始讲“钢铁意志”,这听起来像是精神胜利法,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心理层面的补位。 这场观念的转弯,其实挺有意思,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写下:“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那时候,中国的武器落后得可怜,可人心坚如铁。后来这句话成了几代解放军的信条。 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哪次不是“装备差一点,人多顶上去”?几十年后,美国人重新说出同样的话,却是因为科技强国开始发现——机器再厉害,也干不过人类的勇气和创造力。 其实美国军方的觉醒并非凭空而来,乌克兰战场就是一本活教材。俄军的装备不差,可士气一垮,战线立刻乱成一锅粥;乌军靠灵活战术和坚韧意志撑了下来,美方从这事学到教训“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变量。 以色列在加沙的困境也印证了这一点:智能系统再先进,也挡不住地面部队心理崩溃,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认识这件事:战争不只是科技的较量,更是人的意志和组织力的比拼。 所以当万斯说“我们要打一场以劣胜优的战争”时,不是矫情而是无奈,七十年前中国靠“以劣胜优”活了下来;如今美国要在战略焦虑里重拾信念,这句话在两个国家之间流转,语气完全不同,中国当年说它,是底气;美国现在说它,是补课。 但也不得不说,美国的这次“精神转型”,多少有点“东学西用”的味道,他们一边讲“人定胜天”,一边还在大搞AI军演、无人机蜂群计划,这种矛盾的姿态,说是信念,倒更像是“心虚”:既不想承认被赶超,又不得不承认机器不是万能的。 不过这件事也有积极意义,至少美国终于意识到,人类不能被自己的发明替代,再智能的武器,也得有人去按按钮;再远程的战争,也离不开士兵的胆气,说到底,科技的尽头还是人。 这话听着熟悉又新鲜,它曾在延安的窑洞里被喊出,也在华盛顿的讲台上被重新拾起,战争的时代在变,武器在变,可人的意志和信念从未过时,美国人这次学得挺快,但这门“课”,中国早就上完了。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在台上谈“钢铁意志”,中国已经在谈“智慧融合”用AI让士兵更聪明,用科技让意志更坚韧,一个在补人,一个在进化人,未来战场上,比拼的不再是“谁的枪更准”,而是“谁更能撑到底”。 战争的逻辑从来没变过,科技能让子弹飞得更快,但最后扣扳机的,还是人。美国这回捡起咱们的老话,大概也算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