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时代-海事组织航运业净零框架谈判搁浅2025-11-1218:24·浦东

浦东任说商业 2025-11-13 13:42:03

碳中和时代-海事组织航运业净零框架谈判搁浅2025-11-12 18:24·浦东任笑书2025年8月1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拒绝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净零排放框架”2025年4月29日图为一艘远洋货轮准备起航,按预定航线驶向拉丁美洲各沿途码头前言为期一周的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2025年10月17日在伦敦落幕。一项拟定的旨在限制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提案因会员国分歧严重被迫搁置,各方决定将最终表决推迟12个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这一“错失的契机”表示遗憾。一、IMO海运净零排放框架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推动的“海运净零排放框架”(Net Zero Framework, NZF)旨在通过全球统一规则实现航运业减排,具体包括:碳定价机制:5000吨以上船舶需缴纳每吨二氧化碳100美元的碳税,覆盖全球海运排放量的85%;若船舶未达标,需购买“额外信用额”(高价)或通过碳交易体系(低价)抵消,形成“两级碳交易体系”(新加坡提出的折中方案)。减排目标:设定中期减排路径,力争2050年实现海运业净零排放,同时推动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LNG)、甲醇、风能等清洁燃料(未明确量化目标)。资金分配:碳税收入用于支持气候变化脆弱国家的清洁能源转型。生效时间:原计划2027年3月生效,2028年1月起实施履约,若通过将是全球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航运减排体系。二、各方分歧点分析从各方媒体披露的信息看,IMO海运净零排放框架的争议主要围绕美国的反对立场及框架本身的内部协调问题展开,核心分歧如下:(一)美国的核心反对理由与施压行为美国(特朗普政府)是IMO框架的主要反对者,其立场集中体现为对框架的性质、经济影响及技术导向的否定:对框架性质的质疑:称其为“全球碳税”,认为IMO通过强制“额外信用额”或碳税形式向美国公民和企业转嫁成本,损害美国利益。经济利益担忧:成本上升:认为框架将导致航运成本增加10%以上,直接推高美国消费者的能源、运输及休闲游轮费用,尤其对依赖低价燃料的小型船舶(可能承担数百万美元额外成本)。能源出口阻碍:美国近年通过页岩开发成为能源出口国,框架对化石燃料运输价格的抬升可能削弱美国对欧洲、亚洲的能源出口优势,而框架要求使用的“全球无法大规模供应的昂贵燃料”(如未明确的“先进清洁燃料”)可能为中国等竞争对手提供技术优势。技术排斥:反对框架排除美国主导的成熟低排放技术(如LNG、生物燃料),认为其强制使用的燃料技术可行性不足,反而让中国受益。施压手段:通过威胁对“支持IMO框架的联合国成员国”实施报复,包括阻止其船只进入美国港口、限制签证、征收费用及制裁官员,试图削弱支持国的信心,迫使弃权或反对。(二)框架本身的内部协调分歧IMO框架虽为多国协商的折中方案,但仍存在部分国家对其效力的质疑:碳税价格争议:太平洋岛屿国家及部分小经济体认为100美元/吨的碳税标准“太低”,难以对高排放船舶形成有效约束,无法快速推动减排。技术路径模糊:框架要求推动清洁燃料(如LNG、甲醇),但未设定明确的使用比例或时间表,部分产油国(如沙特、俄罗斯)及新兴经济体(16个反对国)认为缺乏强制力的技术目标,减排效果有限。(三)表决前景的分歧IMO框架需三分之二国家支持方可通过。4月初步表决中63国支持、16国反对,美国的威胁可能导致更多国家弃权:IMO及业内观点:认为框架是“全球气候监管体系的重要胜利”,最终将获得通过,为航运业转型奠定基础。美国与反对国的影响:美国的制裁威胁可能使部分依赖美国市场或能源出口的国家(如太平洋岛国、菲律宾、加勒比岛国)因恐惧报复而弃权,导致提案无法达到三分之二多数。三、归纳总结IMO海运净零排放框架的争议本质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合作与单边保护主义的冲突:IMO框架的意义:作为首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航运减排方案,其目标(2050年净零排放、碳税与碳交易结合、收入反哺脆弱国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可推动航运业摆脱石油依赖,加速清洁技术转型。美国的核心动机:以“保护美国消费者与能源出口利益”为名,通过否定框架性质(“碳税”)、排斥美国技术、施压盟友等手段,试图阻碍IMO达成协议,反映其对多边环境协议的怀疑及单边主义倾向。最终结果:原计划10月17日的正式表决因美国威胁及分歧扩大而推迟12个月,IMO将通过工作组会议重新协商,全球航运减排进程被迫延缓。这一事件凸显了全球气候治理中“大国博弈”与“多边合作”的张力,也反映了IMO在平衡各国经济利益、技术选择与减排目标时的持续挑战。

0 阅读:1
浦东任说商业

浦东任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