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陈大夫!一到换季或受凉后,不少朋友就开始咳嗽、流清涕 —— 咳出来的痰白花花、清稀稀的,量还不少,一咳就出来,同时浑身发冷、鼻塞不通气,手脚也发凉,其实这就是中医说的 “寒痰”,是寒邪侵肺、痰湿内生导致的,调理关键是 “温肺散寒、化痰止咳”,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对症的经典方 —— 通宣理肺丸! 一、寒痰的典型信号:一看就懂 寒邪钻进肺里,会让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影响,水液代谢失常变成清稀的痰液,症状特别好分辨: 核心表现:白痰清稀(痰液像清水或稀米汤,颜色发白,量多易咳,不会黏稠难吐),怕冷畏寒(比别人更怕凉,穿得多也觉得肢体凉),鼻塞流清涕(鼻子堵得慌,流的是清水样鼻涕,不是黄稠涕); 伴随症状:咳嗽声重(咳起来闷闷的、声音厚重),胸闷气短(胸口发闷,呼吸不畅),头痛身痛(头部、四肢酸痛,受凉后加重),没有口干口苦,反而可能觉得嘴里发淡; 舌象:舌苔薄白、质地湿润,舌色偏淡,没有红赤或黄腻的情况。 这些症状大多和 “受凉” 相关:比如淋了雨、吹了冷风、穿得太少,或吃了太多生冷食物(冰饮、生鱼片、凉拌菜),寒邪从口鼻或皮肤侵入肺部,就会催生寒痰,让人咳得难受还浑身发冷。 二、通宣理肺丸:温肺散寒的 “对症良方” 通宣理肺丸源自传统中医古方,核心作用是温肺散寒、宣肺化痰、解表散寒,药性温热平和,专门针对寒痰和风寒感冒初期,能帮身体驱散寒邪、化解清稀痰液,还能缓解怕冷鼻塞的不适。 方剂核心组成及功效 紫苏叶 9g、麻黄 6g:辛温解表、发散寒邪,既能驱散体表的寒气,又能打开肺气的 “通道”,让寒邪从体内排出去; 陈皮 9g、半夏 9g: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专门化解清稀的寒痰,让痰液变少、更容易咳出,还能缓解胸闷; 杏仁 9g、桔梗 6g:宣肺止咳、利咽通鼻,杏仁能降肺气、止咳嗽,桔梗能通鼻塞、利咽喉,改善呼吸不畅; 干姜 6g、甘草 6g:干姜温肺散寒,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避免温热药太过刺激,让方子更温和。 配伍智慧 全方配伍讲究 “温、宣、化” 结合:紫苏叶、麻黄温散寒邪(治标),陈皮、半夏化痰祛湿(对症),杏仁、桔梗宣通肺气(助排邪),干姜温肺护阳(固本),刚好对应寒痰 “寒邪束肺、痰湿内生” 的病机,寒邪散了、肺气通了、痰湿化了,咳嗽咳痰、怕冷鼻塞的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三、怎么用?这些细节别忽视 服用方法:中成药多为丸剂(大蜜丸、水丸),按说明书或医嘱服用(大蜜丸一般一次 1 丸,一日 2 次,温水送服);风寒感冒初期、寒痰较轻者,服用 3-5 天就能明显见效; 适用人群:主要针对寒痰(白痰清稀、量多易咳),同时伴风寒感冒症状(怕冷鼻塞、流清涕、肢体凉),舌象舌苔薄白、舌色偏淡; 辨证要点:关键区分寒痰和热痰 —— 热痰是黄痰黏稠、口干咽痛、舌红苔黄,寒痰是白痰清稀、怕冷无汗、舌淡苔白,千万别用反了(热痰用这个方会加重火气); 注意事项: 风热感冒者(黄痰、黄涕、咽喉肿痛、发热重)禁用,方子是温热的,会 “火上浇油”; 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避免温热药加重胃肠不适; 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寒凉、油腻食物(冰饮、西瓜、肥肉),多喝温水、注意保暖,避免再受凉。 四、温馨提示 寒痰初期症状轻微的话,也可以先试试食疗:生姜 3 片 + 葱白 2 段煮水喝,或吃烤橘子(橘子连皮烤至焦黑,剥肉吃),都能温和散寒化痰。 如果咳嗽持续超过 1 周、痰液变多或出现发热,别自行用药,建议及时就医,排除支气管炎等问题。 其实寒痰的核心是 “寒” 和 “湿”,调理的关键是 “温” 和 “通”,避开寒凉刺激、注意保暖,再配合对症的药物,寒邪很快就能散,痰也会慢慢变少。 我是陈医生,关注我,下期分享更多实用中医小知识,咱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