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

余军侃武器 2025-11-14 13:42:39

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对儿子说:“是爸爸对不起你,但这都是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啊!” 夜深人静,北京胡同里一盏昏灯摇曳,一位父亲手持玻璃管,面对熟睡的婴儿,犹豫再三。管中液体不明,关乎无数孩子生死。他瞒过妻子,喂下第一口,孩子醒来一笑,他却泪流满面。这一步,究竟藏着怎样的家国大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情严重爆发,这种病主要祸害幼儿,轻者下肢瘫痪,重者丢了性命。1955年广西南宁一带病例暴增,全国统计每年新发几万例,农村城镇到处是家长愁眉苦脸守着娃娃,医院挤满求医的队伍。卫生部门紧急动员,号召医学界想办法,可当时技术落后,防控全靠隔离宣传,效果有限。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讲卫生,教大家勤洗手避人群,可病毒传播隐蔽,家长们夜不能寐,生怕自家孩子中招。 1957年,顾方舟从苏联留学归来,带回病毒学先进知识,直接投身防疫。他31岁,正值壮年,临危受命领队分离脊灰病毒。那年团队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首次在国内搞定病毒定型,为疫苗研究打下基础。实验室条件差,设备靠手工拼凑,大家日夜泡在里面,边实验边总结。1958年,他们分离出三种病毒型别,进展顺利。次年3月,国家派顾方舟等四人去苏联考察活疫苗工艺。那趟路远,冰天雪地,中途还遇上中苏关系紧张,没进核心研究所,只能边学边记,带回些原液和心得。 1959年12月,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任组长。团队从减毒活疫苗起步,很快就制出第一批样品。这东西口服方便,但安全性得过临床关。谁先试?成人自愿者先上,可扩展到孩子时,大家犯难。顾方舟召集团员商量,桌上堆满报告,空气里消毒水味重。决定从小样本起步,逐步验证。家里,顾方舟妻子忙单位出差,儿子小东刚满八个月,胖墩墩的,正长身体。那晚,顾方舟从实验室带回玻璃管,里面是新鲜疫苗液。他等妻子睡熟,悄然喂给儿子。小东不明所以,咽下后还冲爸咧嘴一笑。顾方舟眼泪止不住,对儿子低语那句心酸话。这事瞒得严实,就为防意外影响家庭。 试验启动后,顾方舟寸步不离守着孩子。整整七天,他请假在家,每小时查体温,记食量,看四肢动静。儿子一切正常,没发热没抽筋,还长了点肉。这结果上报,团队松口气,马上扩大试验。十来位组员跟上,用自家娃娃验证,数据齐了,安全性确认。顾方舟一生就干这桩事,说值了。想想那年代,物资紧巴巴,科研靠一股子劲头,大家齐心协力,没一句怨言。这不光是技术突破,更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人民的赤诚心。 疫苗优化成糖丸形式,裹上糖衣,孩子吃着像零嘴。1960年春,首批量产,在高发区试点分发。医务人员挨村挨户,娃娃们排队张嘴,一粒下去,半年病例就降大半。乡村诊所闲下来,家长们脸上终于有笑模样。几年推广,全国覆盖,脊灰基本绝迹。一代孩子免了残疾,长大后上学干活,家里也安稳了。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体现了科学报国的精神。 顾方舟的决定,搁谁身上都难,可他选了最硬的路。瞒妻喂药那刻,儿子一笑,他泪流,话里藏着亿万婴儿的命。国家卫生事业就这样一步步壮实起来。回想起来,这故事接地气,却透着大格局。我们常说,科技自立自强,就从这些小事做起。团队协作组里,年轻技术员跟着学,顾方舟手把手教,从病毒培养到临床把关,一点不藏私。推广阶段,糖丸易存易运,基层接种站一铺开,覆盖率蹭蹭上。1994年,我国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无脊灰国家,从此站稳脚跟。 这事告诉我们,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得实打实为民办事。顾方舟晚年忆起,还说一生一事,够本了。想想那些吃糖丸的娃,现在都中年人了,提起“糖丸爷爷”,眼圈红。国家从弱到强,公共卫生体系一步步建牢,靠的就是这种担当。

0 阅读:1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