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无奈承认,他们对俄罗斯确实没招了 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现场,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句话,让整个西方外交圈都沉默了,“我们的制裁工具已经快用光了。” 这不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放狠话,但却是第一次把“我们不行了”说得这么直白。 2025年初,特朗普刚重返白宫时,对俄罗斯还算“体面”,但到了夏天,风向突变,他在白宫接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罕见地对普京提出“非常失望”的评价,随后更是放出狠话:50天内不达成俄乌和平协议,就对俄罗斯和其贸易伙伴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这听起来像是重新拿回外交主导权,但仅两周后,这个“最后通牒”就被特朗普团队自己缩短到10天,连缓冲都不给,急得像是股市崩盘前的清仓动作。 为什么这么急?因为特朗普政府清楚,除了加关税,他们手里已经没有新的“杀招”了,前几年该制裁的早就制裁了,连俄罗斯的宠物食品和洗发水都上了黑名单,还能制裁谁? 制裁工具箱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样,再翻,也翻不出奇迹了。 美国使出洪荒之力,俄罗斯却一副“你打你的,我活我的”的态度,不是没受伤,而是变得更硬了,他们用一句话总结得很扎心:“我们已经对制裁有了免疫力。” 这不是嘴硬,看看现实数据就明白,卢布没有雪崩,股市也没崩,俄罗斯人照样出门买菜、开车、上班,生活没像西方希望的那样“一夜回到90年代”。 能源方面更是让美欧防不胜防,俄罗斯搞了一套“影子舰队”体系,换旗、绕路、第三国转运,油还是卖出去了。 关键是,买家还不少,到了2025年,俄罗斯80%的原油出口都流向了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不是“出口转内销”,而是“你不买,我换人”。 美国的制裁成了“自我感动”,打出去的拳头,不但没伤敌,还让别人看清了制裁的尽头,是无效的坚持。 鲁比奥的那句“制裁空间几乎耗尽”,其实道出另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的“单边惩罚逻辑”,已经不管用了。 过去,美国搞制裁,欧洲国家跟着点头,亚洲国家不敢说不,但现在,世界正在多极化:金砖国家扩员后,经济体量已经逼近全球三分之一,新兴市场的贸易总额第一次超过了G7国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美国不买你的货,还有别的国家排队在买。 更尴尬的是,制裁工具本身也“通货膨胀”了,自2017年以来,全球制裁数量暴涨了450%。制裁太多,反而变得像“过期药”,吃了没用,副作用还不少。 俄罗斯不是唯一的例子,伊朗、委内瑞拉、朝鲜,这些国家对制裁的“适应力”,几乎成了“免疫教材”,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特朗普政府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最近,白宫开始试探另一条路:准备派特使低调与普京团队接触,试图打开外交突破口。 虽然还没官宣什么成果,但能从“喊打”变成“谈谈”,已经说明,美国的风向在变。 问题是,这种“临时转弯”,能不能来得及?要化解乌克兰危机、重建信任,不是靠临时抱佛脚,更不是靠推特发文,真正的问题是,美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一个“不是按它剧本走”的全球格局。 俄罗斯的问题,不只是普京的问题,它代表的是一种对西方话语权挑战的存在,而特朗普政府到现在才意识到,对手不是靠制裁能消失的。 从“最后通牒”到“外交尝试”,特朗普政府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说到底,不是俄罗斯太强,而是美国的那一套已经过时。 当一个国家连制裁都打出“库存警告”,就说明它必须重新思考:国际影响力,到底靠拳头,还是靠智慧? 俄罗斯没倒,美国也没败,但这场博弈,已经走进了“谁能持久”的阶段,用老办法打新对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吃力,未来的国际舞台,或许不是谁压倒谁,而是谁更能适应多极世界的节奏。 特朗普政府想赢?那就得先承认一个现实:光靠制裁,已经没法让世界听话了。 信息来源:外媒:美国务卿称对俄制裁手段已几乎耗尽,“不知道还需要再做些什么”——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