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猜中了 日本方面宣布了! 11月14号,日本国会大厦里闹成了一片,冲绳的老百姓们涌进去举着标语喊口号,就为了反对日本政府借着“台有事”的由头,一个劲在冲绳加派武器、搞军备。 冲绳,古称琉球,曾是一个拥有独立语言、文化和外交体系的王国,1609年,萨摩藩的入侵开启了琉球的双重附属时代,1879年,明治政府实施的“琉球处分”正式将其吞并,更名为冲绳县。 然而,并入日本并未给冲绳带来平等地位,反而开启了其作为日本“牺牲地带”的悲剧命运。 二战末期,当日本本土尚未遭受直接攻击时,冲绳已被选定为最后的防线,1945年4月至6月的冲绳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陆地战之一。 日军强迫平民“集体自杀”(日军命令下的强制自杀),约有四分之一的冲绳平民——约9.4万人丧生,这场战役留给冲绳的不仅是满目疮痍,还有深植于集体记忆中的创伤:被祖国背叛、被用作盾牌、被要求为帝国殉葬。 战后,冲绳并未因牺牲而获得尊重,根据《旧金山和约》,冲绳被交由美国托管,直至1972年才回归日本。 在此期间,日本本土享受和平宪法保护,而冲绳则承载了美军在东亚的主要军事基地,如今,仅占日本领土0.6%的冲绳,承担了约70%的驻日美军专用设施面积。 普天间基地的噪音污染、边野古海域的生态破坏、美军士兵的犯罪事件——这些已成为冲绳人日常生活的阴影。 而当日本政府以“台海紧急情况”为由,加速在冲绳部署导弹部队和军事设施时,历史的阴影再次笼罩这片土地。 对许多冲绳人而言,“台有事”正成为军事扩张的便利借口,他们质疑:为什么每一次地缘政治的紧张,最终都要以冲绳的军事化为代价?为什么一个经历过战争惨祸的地方,要被再次推向前线? 这种质疑背后,是冲绳人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洞察,从琉球王国到日本边陲,从战争炮灰到基地岛屿,冲绳的历史始终被更大的地缘政治博弈所裹挟。 当下,中美竞争愈演愈烈,台海局势持续紧绷,冲绳民众已然明晰,在这大国博弈的复杂棋局里,他们极有可能再度沦为无辜的牺牲品。 冲绳的抗争,不仅仅是反对军事基地,更是对自主命运的追寻,对和平生存权的坚持,对历史记忆的守护。 当世界目光聚焦台海,冲绳人的声音提醒我们:地缘政治的棋局背后,是具体土地上具体人群的生活与命运。 冲绳民众的抗议,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东亚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谁的安全被优先考虑?谁的呼声被有意忽略? 从历史维度看,冲绳的处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东亚国际关系中长期存在的不平等,大国博弈中,小地区的利益往往被牺牲,当地居民的意愿常被忽视。 冲绳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区域安全不能建立在特定区域的军事化上,更不能以部分人口的安危为代价。 日本政府以“台有事”为由强化冲绳军事部署,这一逻辑存在内在矛盾,将冲绳进一步军事化,非但不能增强安全,反而使其在潜在冲突中成为首要打击目标,重复二战悲剧,这种做法忽视了冲绳民众的基本权利,延续了历史上对冲绳的歧视性政策。 冲绳抗议的本质,是对生存权的捍卫,是对将人命和家园简化为地缘政治筹码的反抗,他们的行动,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当追求何种安全?是通过军事威慑和对抗获得的“绝对安全”,还是通过对话合作建立的“共同安全”? 东亚各国包括中国,都应从冲绳的声音中获得启示,区域的持久和平不能通过军事同盟和武器部署来实现,而需要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区域安全架构,这种架构应当超越零和思维,关注区域内所有民众的安全需求。 冲绳的抗争,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东亚的和平未来,他们的呼声提醒我们:在讨论台海和平问题时,不能忽视那些可能直接承受冲突后果的普通人的意愿。 真正的和平,应当扎根于人民的福祉,而非抽象的地缘政治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