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属于谁一目了然,乌克兰高调宣布,俄将交出1200名乌军战俘   11月1

顾议史实 2025-11-17 14:09:05

胜利属于谁一目了然,乌克兰高调宣布,俄将交出1200名乌军战俘   11月15日,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在社交媒体上亲自官宣:俄罗斯即将释放1200名乌军战俘。   三年打下来,俄乌谁也没拿下谁,战场上你推我挡,进展缓慢,反倒是谈判桌上时不时蹦出点“成果”。   这次换俘协议,就是乌克兰在外交舞台上又一次找回了主动权,1200人,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战事持续僵持、国内压力山大的背景下,这份名单成了泽连斯基政府的一张“成绩单”。   乌克兰为什么选这个时候宣布?很简单,国内民众需要一个“光明面”,国际社会也在评估乌克兰的筹码。   而战俘交换这种不沾火药味的人道主义议题,最适合拿来做外交文章,比起喊口号、发声明,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更能提振士气、稳定民心。   这场换俘协议能达成,乌克兰和俄罗斯不是自己谈下来的,土耳其和阿联酋在中间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   从2025年5月起,伊斯坦布尔已经成了俄乌谈判的常驻场所,三轮下来,战俘问题始终是最容易松口的地方,不是因为两国突然“讲人道”,而是因为换俘既能显示诚意,又不触碰核心利益。   7月那次谈判就已经敲定了大致框架,但由于战线变动、技术细节卡壳,一直没真正落地,这次能推进,说明土耳其和阿联酋在幕后真是下了功夫,同时也说明,双方在其他更棘手的问题上,暂时找不到突破口,只能先从“容易的”开始积累信任。   俄罗斯这边到现在还没正面回应,也不是拖延,而是策略。他们习惯先静观其变,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毕竟,这种看上去“让步”的举动,对内不好解释,对外也不想轻易给乌克兰加分。   当然,战俘交换不是你说交就能交的,身份核实、健康检查、安全通道,这些没有一步是简单的。   尤其是在前线炮火不断的情况下,哪怕是“中立区”也未必绝对安全,再加上双方互不信任,哪怕是交换战俘,也得算计着来。   更复杂的是,这批战俘的释放,能不能往更大的和平方向推动,现在没人敢打包票,俄乌在停火、撤军、领土归属这些核心议题上依然毫无共识。   俄罗斯坚持控制新领土,乌克兰宪法又明文禁止割让国土,这种硬碰硬的僵局,不是一次换俘就能化解的。   所以,这更像是一次“试水”,看看能不能把换人这件事做顺了,为以后的谈判积累点信任。如果连人都换不成,那就别指望能谈出停火线。   乌克兰这次的高调,背后也藏着急迫感,从去年冬季反攻没打出预期效果开始,乌克兰在战场上的主动权就逐渐下滑。   国际支援疲软,国内经济吃紧,民众对战争的耐心也在下降,泽连斯基政府亟需一个“能拿出去说”的成果来稳住局面。   而这场换俘,正好成了救命稻草,不仅能安抚战俘家属,还能在国际社会面前秀一把“乌克兰不光能打,还能谈”。   至于俄罗斯为何愿意放人,也许是战俘成了谈判筹码,也可能是他们在谋划下一步更大的战略动作。   但乌克兰先出手抢占舆论高地,至少在话语权上拿了一分,这也说明,哪怕在战场上难分胜负,外交上的形象管理依然是场硬仗。   如果非要从这场换俘中找一点希望,那就是:哪怕是敌对双方,也能在最基本的人道议题上达成共识,这种共识虽然脆弱,但也许正是未来和平谈判的“种子”。   过去三次谈判,几乎都围绕战俘展开,不是因为它最重要,而是因为它最不敏感,打仗打到今天,谁都明白,真正的停火不会一蹴而就,但如果能从战俘、人道通道、伤员撤离这些“小事”做起,至少可以为未来的“大事”打个样。   第三方国家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土耳其和阿联酋并不是随便上场的“临时演员”,而是逐渐变成这场冲突中不可或缺的调解角色。   他们没有直接利益,却能换来双方的基本信任,这种“中间人”的价值,在未来恐怕只会越来越大。   1200人要回家了,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这场换俘本质上更像是一次外交“拉力赛”的中途加分。   它不会结束战争,也不会立刻带来和平,但它告诉我们:哪怕在最黑的夜里,也有人在试图点一盏灯。   乌克兰借此向世界证明自己还在谈判桌上有话语权,俄罗斯则保持战略模糊,为未来布局腾出空间。   谁赢了?也许真如标题说的那样,一目了然;但更重要的是,谁还能谈、谁还敢谈,这才是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 信息来源:泽连斯基重大宣布!普京与内塔尼亚胡通电话!乌方:1200名乌被俘人员将获释——每日经济新闻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