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恨的是中国?错了!真正让他“翻脸”的,是这些北约盟友 很多人以为,特朗普一回到白宫,第一件事就是对中国“挥刀亮剑”,可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前不久特朗普亲口说出一句让西方媒体炸锅的话,“与中国关系良好”,真正让他不爽的,是那些“从来不付账”的北约盟友。 如果说特朗普的外交有一条不变的原则,那就是“不做赔本买卖”,而北约,恰恰在他眼里,是一笔彻头彻尾的“亏本生意”。 他从第一任期开始,就对北约“意见很大”,而在2025年重返白宫后,这种态度不但没改,反而更强硬了。 他不仅再次公开质疑北约对美国的意义,还抛出一个炸弹级别的言论: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 要知道,早在2014年北约就曾设定过一个“门槛”,各成员国防务支出占GDP的2%。但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达不到。 2025年,只有23个国家实现了2%的目标,而特朗普这一口气提到5%,无异于让欧洲国家“瞬间破产”。 西班牙外交部几乎是立刻回怼:我们不会因为美国总统的“喊价”就改变国家财政优先级,而法国、德国等国家虽然没公开硬刚,但也在背后打起了算盘:是不是该重新思考欧洲的安全依赖问题了? 更夸张的是,特朗普还暗示,如果这些盟友继续“白吃白喝”,美国不排除退出北约的可能。这个威胁不是空穴来风。 据《纽约时报》披露,在他第一任任期内,就有幕僚透露,特朗普曾多次私下表示,“北约对美国没用,是个累赘。” 所以,别再以为北约是美国最铁的伙伴,在特朗普眼里,它更像是一个“拖油瓶”。 再看对中国,特朗普的态度就显得微妙得多。 没错,他曾在2018年发起贸易战,给中国商品加征了数千亿美元的关税,表面上看“剑拔弩张”。 可如果你再细看他2025年以来的言行,就会发现,他对中国的“敌意”,远远没有对北约来得直接。 特朗普很清楚,中美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也摆脱不了相互依存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依旧超过300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稀土、消费品依赖没有根本改变。 尤其是在通胀高企、制造业回流受阻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而言仍然极具吸引力。 所以,特朗普嘴上喊着“强硬”,但实际操作上更像是在为谈判“抬价”,他想要的,从来不是冲突,而是更好的交易条件。这跟他对北约的“喊价”逻辑,其实如出一辙。 想读懂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别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怎么算账。 在他眼里,国际关系不是意识形态斗争,不是民主对抗专制,而是一场全球版的“房地产交易”,谁愿意花钱,谁就能站在美国身边,谁想“搭便车”,谁就得被踢出去。 这也是为什么,他敢公开说“北约没用”,却不轻易把中国推到对立面,他甚至还曾提出过“买下格陵兰岛”、“吞并加拿大”的设想,听起来像笑话,其实背后是一种极端的交易式现实主义。 这种逻辑下,所有传统盟友都不再被视为“血浓于水”的伙伴,而是“合作的客户”,而所有对手,也不是“敌人”,而是“潜在的谈判对象”。 甚至就连俄罗斯,特朗普也在多个场合表达过“理解”。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能理解普京为什么会那样做,因为他在为他的国家谈判。” 这句话虽然引发西方媒体批评,但却精准地反映出他的世界观,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讨价还价,没有什么道德高地,只有利益交换。 我们常听特朗普说“美国优先”,但这个口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美国盈利”。 他不是不讲国际规则,而是只接受“有利可图”的规则,他不是要孤立世界,而是要让世界“按照美国的标价”来合作。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对中国,他也没有一味敌视,因为他知道,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但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市场。 而北约这些盟国,说到底是“用美国的安全”,却不给够“保护费”的“差客户”,这种逻辑在短期内也许能让美国少花点钱、多赚点筹码,但它的风险也很明显: 欧洲越来越不信任美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在多个场合呼吁“战略自主”,北约内部裂痕加剧,东欧国家担心一旦美国真退群,自己将成为“弃子”; 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则在快速调整对美关系战略,寻找对冲手段,当美国把每一段关系都变成一张账单,世界也会逐渐学会“不再靠美国”,而是“另起炉灶”。 世界不是商场,国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不是每次都能按“成交价”来衡量,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精,但这笔账,别人未必愿意照着算。 美国赚到的,也许是短期利益,失去的,可能是长期的全球信用。 信息来源:视频丨“我是认真的” 特朗普又双叒叕提吞并加拿大了——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