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我军副司令被杀,凶手官职太高没人敢动,毛主席:抓起来枪毙。1943年,我军副司令黄骅在开会时,被冲进来的一伙人杀害。可当时凶手的官职太大,竟然没有人敢动,直到解放后毛主席下令将他抓起来枪毙。 黄骅本名叫黄金堂,1928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他才十七岁,正值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他跟着队伍参加了长征,那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吃尽了苦头,但也练就了一身硬骨头。抗日战争打响后,黄骅在战场上表现得特别突出,领导部队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党组织看他可靠又有能力,1941年把他调到冀鲁边区,那地方靠近山东和河北交界,战略位置挺重要。他在那儿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还兼着115师教导第六旅的副旅长。冀鲁边区当时形势复杂,日伪军活动频繁,部队需要加强领导,黄骅的到来就是为了稳住局面,帮助开展抗日工作。 冀鲁边区的司令员叫邢仁甫,他原来在国民党马鸿逵的部队里混,因为内部矛盾被排挤,1937年才转投共产党。邢仁甫手脚麻利,一到边区就拉起一支队伍,从无到有组建了冀鲁边军区。刚开始,他确实干得不错,带着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一起,从日军手里抢回了不少村镇,部队规模渐渐扩大,大家伙儿都把他当成抗日英雄捧着。可时间一长,邢仁甫的本性就露出来了。他开始贪图享受,带着搜刮来的钱财和几个妻妾躲起来,不怎么管部队的事了。抗日的事推给别人,自己倒好,过上了小日子。党组织不是没察觉,早就有风声传到中央,有人报告说边区纪律松散,领导作风有问题。于是,中央派了好几拨人过去,想整顿整顿军风军纪,结果邢仁甫仗着自己是老大,霸道得很,把那些人一个个赶走了。黄骅这次被派来,其实也是带着任务的,党组织觉得他脑子活络,能处理好和邢仁甫的关系,顺便监督一下工作。 黄骅一到边区,就发现部队状况确实不妙。士兵们训练不积极,纪律散漫,好些人成天无所事事,这都跟邢仁甫长期不管事儿有关。他没闲着,马上开始抓整顿。先是领着队伍打了几场硬仗,对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了一些失地,部队的战斗力慢慢提起来了。黄骅还注重生产自救,组织士兵和村民一起开荒种地,改善生活条件。边区老百姓日子苦,缺吃少穿,黄骅的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他的名声在当地传开了,士兵和群众都支持他,觉得这个人靠谱,能干实事。邢仁甫眼看着黄骅越来越得人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偏偏这时候,中央又下了指示,让邢仁甫去延安学习深造,军区的大事小事多半交给黄骅负责。这下邢仁甫坐不住了,他把边区当成自己的地盘,怎么能让别人接手?就这样,矛盾一步步升级。 1943年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开一个侦察通讯工作会议。突然,一伙持枪的人闯进来,直接对黄骅开火。他当场中枪牺牲,还有其他几名干部受伤。这事震惊了整个边区,上级很快就接到报告,开始调查。线索指向邢仁甫,他指使手下的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带人干的。冯冠奎是邢仁甫的亲信,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就行动了。邢仁甫这么做,就是为了除掉黄骅,保住自己的位置。但当时在边区,邢仁甫官最大,手握实权,谁敢轻易动他?调查小组虽有证据,可行动起来阻力重重。邢仁甫表面上还装模作样,表现得特别悲痛,甚至组织部队哀悼黄骅,蒙混了不少人。实际上,他已经在谋划后路了。 黄骅遇害后没多久,邢仁甫就彻底露出了真面目。他投靠了日伪军,当起了汉奸头子,帮着日本人镇压抗日力量,抢夺物资,祸害老百姓。这家伙先前在国民党那学的那一套,现在全用上了。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了,邢仁甫又摇身一变,转投国民党,继续当保安司令,在天津一带活动。解放战争打响,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1949年天津解放,邢仁甫终于被抓获。审讯过程中,证据确凿,包括独立团团长冯鼎平的自首,彻底揭开了当年刺杀的真相。毛主席得知详情后,亲自下令:抓起来枪毙。1950年9月7日,邢仁甫在天津被执行枪决,这事总算画上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