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媒:将欧洲的意志强加给中国,几百年的祖宗之法,为什么不灵了 曾经,欧洲是世界的“规则制造机”,从殖民时代到冷战后期,一纸政策能影响全球,可现在,世界变了。 中国不再是那个需要别人指点的“工业学徒”,而是堂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盟想用贸易制裁、技术限制等“老套路”逼中国低头,可现实是,中国不吃这一套。 比如对中国两家银行搞制裁,欧洲以为能逼中国在某些敏感议题上让步,结果是中方不但明确反制,还把话说得很清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 这不是硬碰硬,而是实力说话,一个能独立建起完整产业链、能在芯片、5G、电动车等关键领域说话算数的国家,早已不是靠几纸文件就能左右的对象。 问题的根子,不只是中国强了,更在于欧洲没跟上节奏,欧盟还在用“制定规则者”的身份自我定位,却忽视了一个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多极的,不是只有美欧两个玩家。 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对欧洲加征关税,欧盟嘴上反对,最后却选择妥协,这说明什么?说明欧洲在安全上离不开美国保护,在硬实力上又拼不过中国,夹在中美之间,处处掣肘。 冯德莱恩号称要打造“地缘政治欧盟”,但现实是一场又一场危机,从乌克兰到中东,真正坐在谈判桌上的,不是布鲁塞尔,而是华盛顿、开罗和多哈,欧洲想当主角,却连个剧本都写不出来。 再看欧洲内部,27个成员国拉不拢一条心,德国要稳住对华汽车出口,法国盯着奢侈品市场,匈牙利看重制造业投资。 欧盟层面想搞统一对华政策?难,中国看得很清楚,不需要用力,只要顺势而为,该谈谈,该投投,轻松就能让布鲁塞尔的“团结”变成“各走各路”。 牛津学者贝切夫就说得透:“瓜分欧洲”的不是别人,是欧洲自己,西巴尔干这些“准成员国”已经更多看向莫斯科、北京和安卡拉,而不是布鲁塞尔。 这些地方想的是现实利益,不是意识形态,中国做生意、搞投资、修基础设施,给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自然比口号和承诺更有吸引力。 欧洲不是没想过改变,什么“绿色与数字双轮驱动”、什么“欧洲创新议程”,各种口号一个接一个。 但问题是,缺乏执行力,欧盟习惯于制定政策,却不善于落地,光有流程,没结果;人才外流,科技转化慢;市场碎片化,金融整合难。 说到底,欧洲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已经逐渐从“领跑者”变成了“跟跑者”。 而中国这边,一边是科研投入连年增加,一边是从华为到比亚迪等企业迅速崛起,欧洲想用政策压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现实是,中国不但没被压住,反而越压越强。 芯片领域就是例子,限制越多,自主研发的动力就越足。 为什么欧洲还执着于“祖宗之法”?因为那是他们曾经统治世界的记忆,但现在这套逻辑,不适用于一个已不再“附庸”的国家。 欧盟想用“价值观”打包出口政策,想让别人接受一整套西方式规则,可中国要的不是“被教做事”,而是“平起平坐做生意”。 当然了,中国也没说不合作,中欧建交50年来,双边贸易额从几十亿美元涨到如今的七千多亿,这不是一边倒的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结果。 欧盟会失去中国市场吗?不会,但如果继续把“合作”当“施压”,那就真有可能连基本的互信都没了。 今天的世界,早就不是谁说了算的单边舞台,欧洲如果还想在这个新秩序中有一席之地,就得学会放下“父辈的傲慢”,拿出点“伙伴的诚意”,中国不是要挑战谁的规则,而是希望大家坐下来一起写新的规则。 如果欧洲愿意从“规则制定者”变成“规则合作者”,它依然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剧本失效,在新一轮全球变局中被边缘化。 毕竟,祖宗之法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该用来对付早已长大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