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当代国际秩序的变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所谓“(二)战后国际秩序”这个基础的。这个基础如果回溯其历史文件与事件坐标,主要有以下:1、大西洋宪章,2、开罗宣言,3、德黑兰宣言、4、雅尔塔协议,5、波茨坦公告,6、联合国宪章。这一系列文件及其对应的事件,是以解决西方的德国问题与东方的日本问题为目的,是以美苏共治全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为假设基础的。但,事实上,这个意义上的“战后国际秩序”从来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联合国宪章墨迹未干,美苏两个阵营的冷战就打响了。随后很快,局部热战降临。以1945年为坐标点,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到1960年代初中期,世界在对和平与战争的认知上,分裂为两个对立部分。美欧日+中,认为苏联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认为完全相反。所以,所谓“战后国际秩序”,它一直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重要的是,这个秩序本来是建立在以德国日本为战争根源,以美苏为和平领袖的基础之上的,却在其刚刚建立之初,就把基础给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成为世界两大部分国家眼里的互为战争根源,德日变的完全无足轻重,实质上彻底“退出”了世界战争历史舞台的中心。这其中,必须重点提一点:战后经济版图的重大变迁与科技快速发展带来军备变化,使得德日这种规模的国家,越来越彻底失去了对于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发动主动性战争的可能性。即使彻底放开它们,它们在未来最多也就是能具备独立自保能力而已。所以,到1991年苏联与苏东集团解体后,全世界都认为,这才算是真正和平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到来。福山当年那历史终结论,无论他的实质表达是什么,事实上都是这种超乐观心态的反映。只是,人类这个物种,短视是天性。世界实质上如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哪有什么长久的安逸与无忧?任何状态都是阶段性的是短暂的。1990年代的乐观者们,似乎完全忘记了:45年前二战刚结束时,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们有更大的理由比今天的他们乐观,但这乐观连一年保质期都没能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