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

未央细说 2025-11-20 20:16:13

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   早在甲午战争前几十年,日本就已将研究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了有组织、大规模的情报渗透。明治维新后,玄洋社、黑龙会等秘密社团率先扛起“大陆政策”的探针,以“学术考察”“经商贸易”“宗教传教”为幌子,派遣数千名情报人员潜入中国。   这些人褪去伪装,便是专业的测绘师、分析师与策反者:他们徒步穿越山川河谷,用精密仪器绘制的地图,标注着每一条道路的宽窄、每一处渡口的深浅,甚至村落的水井分布,精度远超清政府自己的舆图;更有甚者混入官场,结交权贵,从酒桌闲谈中套取军政机密,将清政府的运作肌理摸得如同自家掌纹。   这种渗透无孔不入,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构建起覆盖中国核心区域的情报网络,对中国的国力虚实、防务短板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前夕,他们早已看透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慈禧太后为筹备六十大寿,竟挪用海军经费数百万两白银修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舰船老化、炮弹匮乏,而日本则倾全国之力扩充海军,舰艇吨位、火炮威力全面反超,日本高层笃定,清政府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让寿宴扫了兴致,更惧怕战事影响统治根基。   于是在1894年,日本果断挑起丰岛海战,随后在黄海决战中重创北洋水师,而清政府果然如日本所料,一味求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二亿两。   到了民国时期,日本又迅速适配时代变局,摸清了军阀混战的生存逻辑,他们看清了北洋军阀“有枪便是王”的割据本质,利用各方势力的矛盾纵横捭阖:扶持直系对抗皖系,资助奉系牵制直系,甚至暗中挑唆军阀火并,让中国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对张学良的心理揣摩达到了极致:知晓他寄望于国际联盟调停,对日军的侵略意图心存侥幸;明白他根基未稳,不愿轻易与日军正面冲突;更看透了东北军内部派系林立、指挥涣散的弊端,于是,关东军以区区两万兵力,悍然进攻拥兵三十万的东北军,而张学良果然奉行“不抵抗政策”,让日本在四个多月内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在对中国军队的了解上,日本更是下足了苦功,将情报优势转化为战场胜势,他们不仅系统收集中国军队的编制、装备、部署等公开信息,更通过收买内奸、安插间谍、破译密码等手段,窃取核心作战机密。   抗日战争爆发后,淞沪会战中,日军之所以能精准打击中国军队的指挥部和补给线,正是因为间谍早已将中国军队的布防图送到了日军手中;中国军队的通讯密码多次被破译,导致作战命令频繁泄露,战机屡屡错失。   日本还精准把握了当时中国军队的致命弱点:装备落后且制式杂乱,后勤补给能力薄弱,跨区域协同作战能力极差,士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短板,日军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穿插分割,让中国军队虽有满腔热血,却往往陷入被动挨打境地。   对中国民众的思想状态,日本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内部瓦解中国的抵抗意志,他们看清了近代中国民众在长期战乱与压迫下的麻木与迷茫,也捕捉到了底层百姓对统治阶层的不满。   于是,日本刻意利用这些矛盾,推行“宣抚政策”:在占领区扶持地方宗族势力,挑拨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关系;散布“大东亚共荣”的虚假宣传,许诺“解放”民众于水火;甚至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观念,包装其侵略行为,试图让民众产生顺从心理。   同时,日本还发现中国民间存在的地域隔阂、文化差异,加以放大利用,制造“分而治之”的局面。这种对国民心态的精准拿捏,让日本的侵略不仅有军事上的硬打击,更有思想上的软渗透,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极大挑战。   这种系统性的投入,让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远超一般的侵略国,形成了“知己知彼”的绝对优势,而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内耗不断,又让这种优势被无限放大,最终酿成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浩劫。   回望这段历史,毛泽东主席的论断字字千钧,日本的侵略固然是其野心膨胀的结果,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悉,无疑给了他们铤而走险的底气。   这一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国家安全不仅在于坚船利炮,更在于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与防范,在于对自身国情的清醒认知与凝聚共识,唯有上下一心、内外兼修,既筑牢国防的硬防线,也绷紧情报安全的弦,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你觉得日本对中国的这种“熟悉”,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什么?如今我们该如何警惕类似的情报渗透?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