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部分车企陷入“重营销轻研发重概念轻实用”竞争误区 现在买车跟拆盲盒似的,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买回来发现好多功能根本用不上?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这成绩确实提气,但最近逛车展逛论坛,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你去看新车发布会,台上不说人话——普通的底盘调校叫“凌波微步操控系统”,常规的电池散热技术非说“降龙十八掌热管理”,灯光一打音乐一响,跟看武侠电影似的,散场一问销售“这系统具体好在哪儿”,支支吾吾说“就是反应快”,合着花里胡哨半天,核心技术没说清? 更离谱的是“拉踩大赛”。有家车企发新车,PPT前20页全在说“某竞品续航虚标”“某品牌智能驾驶失灵”,轮到自家产品,就拍着胸脯说“同级最优”,结果网友扒出它家“24小时订单破万”里,三成是没付款的“意向金预定”,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还有些车企,隔三差五发个“销量冠军”榜单,统计周期短到就3天,数据刚发完就偷偷改备注“含预售”,玩这套数字游戏,真当大家看不出来? 前两天新华社点名“浮夸风巧嘴风当刹”,我举双手赞成。工信部出手整治夸大宣传,更是及时雨——汽车是工业品,不是快消品,你把研发经费都砸在请网红、搞噱头,发动机变速箱电池技术跟不上,消费者开两年就掉链子,口碑早晚崩。就像邻居大哥买的某新势力,当初冲着“全球首款无门把手设计”下单,结果冬天结冰打不开门,夏天暴晒按键失灵,现在天天吐槽“花里胡哨不如传统门把手实用”。 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冬天续航别打五折,夏天空调别影响动力,智能辅助别突然“抽风”,小毛病少到几乎不用去4S店。这些不靠营销话术堆出来,得靠实验室里的一次次测试,靠工程师在高温高寒地区的一遍遍路试。你把电池安全性再提升10%,把智能驾驶误判率再降低5%,比请十个明星站台都管用——毕竟车是开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真心希望车企能明白:流量能火一时,口碑才能撑一辈子。与其在话术上内卷,不如把精力放回车间,让“中国制造”靠技术硬实力说话。 你们买车时遇过哪些“营销套路”?觉得车企该咋做才能少点花架子多点真本事?评论区聊聊,关注我,下期咱们扒扒那些“靠技术说话”的良心车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