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诸帝之称首,宋孝宗赵昚究竟做了什么,才让自己脱颖而出? 提起南宋,似乎很难给出一个好的评价,大家对这个王朝的主要态度,也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一百五十二年时间,南宋似乎一直过着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日子。但如果聚焦到南宋的九位皇帝,会发现这个王朝,竟然也出过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宋孝宗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高宗下诏禅位,赵昚登基为帝,改元隆兴。 赵昚从赵构手中接过的王朝,属实是个烂摊子,金人一统天下之心不死,多次举兵南下,高宗赵构向金人纳贡称臣,签订的绍兴和议又让南宋面临极大的经济负担。 宋朝南迁本就领土缩水,财政收入减少,岁贡支出增多,导致朝廷只能靠增加租税来解决,继而造成了南宋“公家无半岁之储,百姓无旬日之积”的局面。 民生凋敝的同时,还有奸臣误国,内侍弄权,导致社会动荡极为严重,各地叛乱不止。 赵昚立志改变南宋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此,在登基的第二个月,他就为岳飞平反,任用主战派官员,并发动了隆兴北伐,虽然北伐并未成功,但隆兴和议后,二十五万两的岁币被降到了二十万两,金宋也从君臣之国转为了叔侄之国,岁币支出减少五分之一之余,面子上也好看了许多。 对外战争之外,赵昚在治国上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重视官吏考核、淘汰冗官、严格选拔、禁绝朋党,让宋高宗时期混沌的朝堂豁然一清。经济上,赵昚重视兴建农田水利,关心民生疾苦,使得破败的南宋经济一步步走向了恢复,甚至逐渐有了振兴的迹象。 因为他曾使用隆兴、乾道、淳熙三个年号,他在位的中后期也被成为“乾淳之治”。 正是因为乾淳之治的休养生息,南宋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才没有被金国所灭,而是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支撑下去。 参考资料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