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 1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修改对巴西商品的关税规则,部分商品40%的从价关税维持不变,但自11月13日起,特定的巴西农产品免交附加关税。 可能有人听着有点懵,啥叫从价关税?啥又是附加关税?简单说,从价关税就是按商品本身的价格抽成,比如一件100美元的商品,40%从价关税就得交40美元;附加关税是在这之外再多收的钱,现在特定巴西农产品不用交这笔额外的了。但为啥偏偏是农产品?又为啥只免附加税,部分商品40%的从价关税还纹丝不动?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先看美国国内的情况,最近不少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有点飘,像大豆、玉米这类日常用得多的,要么是本土产区受天气影响减产,要么是出口订单堆得太多,国内供应有点跟不上。这时候给巴西农产品免附加税,等于让美国的进口商少花一笔额外的钱,把巴西的货拉进来。后续超市里像豆油、玉米片这类产品的价格说不定能稳一稳,消费者买东西能少掏点钱——这看着是好事,但真就这么简单?不一定。 那些没被减免的40%从价关税商品,大多是美国自己能造的,比如一些小型机械设备、包装好的加工食品。要是把这些商品的关税降了,巴西的同类产品进来,价格可能更便宜,美国本土的工厂就会有压力,工人说不定要面临失业风险。所以这次只给农产品免附加税,其实是在“保本土产业”和“让消费者省钱”之间找平衡,但这个平衡找得够不够好?不好说。比如美国本土的农场主,他们自己也种大豆、玉米,巴西的农产品免了附加税进来,价格低,很可能抢了他们的生意。要是本土农场主的粮食卖不出去,损失谁来补?这事儿政府可没说透。 再往大了说,这事儿不光是贸易那点事,还跟美巴之间的关系绑在一起。巴西是拉美地区的大国,美国一直想在拉美稳住自己的影响力。之前美巴在贸易上有点小摩擦,巴西老抱怨美国的农产品关税太高,自己的东西不好卖。这次给巴西农产品免附加税,更像是给巴西递了个“橄榄枝”,想让巴西在其他事上配合美国——比如在气候变化谈判里跟美国站一队,或者在区域贸易协定上少提反对意见,甚至减少跟其他大国的合作。这种“关税换合作”的套路,在国际贸易里很常见,但问题是,靠短期关税调整换来的合作能长久吗?万一过阵子美国又变卦,把附加税加回来,巴西会不会反过来报复?到时候贸易战一打响,最后吃亏的还是两边的企业和消费者。 还有个挺显眼的问题,就是用行政令改关税这事儿太灵活了,灵活到让企业心里没底。比如一家美国公司,本来计划下个月从巴西进口一批咖啡豆,现在知道免附加税了,赶紧下单;可要是过俩月政府又下个行政令,把附加税加回来,这批货的成本一下子就涨了,公司可能就得亏本。企业做买卖最怕政策忽左忽右,没法做长期规划,时间长了,要么不敢跟巴西做买卖,要么就得花更多钱去应对风险,这些成本最后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等于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其实关税调整从来不是简单的“加税”或“减税”,背后连着国内的产业饭碗、消费者的钱包,还有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拉扯。这次特朗普政府免了巴西特定农产品的附加税,看着是给双方都找了点好处,但没说清楚的是,本土农场主的损失怎么补?这政策以后会不会又变?巴西会不会因为这点“好处”就放弃自己的利益?这些都是没解开的疙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美国特朗普关税 特朗普征加关税 特朗普增关税 特朗普加增关税 特朗普美国关税 美国新全面关税 美征收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