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11月20日的报道,韩国已经收到中方的通知,原定于月底在澳门举办的中日

沈言论世界 2025-11-21 11:37:27

根据路透社11月20日的报道,韩国已经收到中方的通知,原定于月底在澳门举办的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议被推迟。这说明,随着中日关系的遇冷,这种影响已经开始影响到第三国了。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给出的解释是:日方的错误言论,挑战国际秩序,破坏中日韩三方合作的基础和氛围,所以现在不具备举办此类会议的条件。 先说说中方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非常明确,日方的错误言论破坏了三方合作的基础和氛围。换句话说,现在这个局面不是时间选得不合适,而是氛围肉眼可见地变冷了。 具体来说,最近日本在涉台、涉海等问题上的表态越来越激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还时不时在东海问题上做文章,这些都让中方无法视而不见。 要知道,中日韩三国合作本来就不是纯靠感情维系的,它的前提是政治互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如果这层基础出了裂缝,文化部长坐在一起喝茶都觉得尴尬,更别说谈合作了。 韩国在这事里有点像被“波及”的角色。它并没有在这次事件里直接说错什么话,却因为三方机制的特殊性而被迫“暂停参与”。 这也从侧面说明,区域合作机制不是单靠一两个国家努力就能顺利推进的,哪怕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也得建立在整体氛围良好的基础上。 韩国虽然是被动的,但这未必是坏事。它可以借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在中日之间的平衡位置,同时也能更清楚地看到,稳定的中日韩关系对整个东北亚有多重要。 说到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历史,其实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从1999年第一次三国外长非正式会晤开始,到后来形成比较稳定的峰会机制,再到文化、经贸、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三方确实做了不少实事。但现实总是复杂的。只要中日之间的战略互信没有解决,三国合作就像是盖在沙地上的房子,随时可能因为一点外力就晃一下。 这次会议的延期,说白了就是一次“晃动”的表现。其实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回顾过去十年,中日韩三国会议也曾因为岛屿争议、历史问题等各种原因中断过。 有时几年都开不成一次。但每次恢复后都能迅速找回合作的节奏,这说明三国之间确实有共同利益存在。文化是最容易沟通的领域,却也最容易受到政治温度影响。 正因为文化交流看似“软”,它反而成了最敏感的晴雨表。这次会议推迟,看似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实则是地区战略格局变化的反映。 再看看大背景,今年以来全球局势跌宕起伏,中美竞争持续升级,日本在其中频频站队,尤其是在涉华问题上越来越激进。从对台事务到加入各种“小圈子”。 日本的外交动作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它试图在亚太地区扮演更强硬的角色。而这种立场,和中方倡导的地区多边合作理念显然是有冲突的。 中日韩合作本来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典范之一,但如果有一方持续破坏合作氛围,那其他两方自然会有所调整。这场会议的推迟,实际上也是一种外交信号。 它说明中方不愿意在原则问题上退让。中方一直强调的是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如果连最基本的立场都无法达成共识,那就没有继续合作的空间。 这并不是“耍脾气”,而是表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就成了一种摆设,开会也只能是走过场,失去了实际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国合作的门已经关上了。恰恰相反,推迟会议是为了提醒各方重视问题的严重性,也是给合作机制一个修复的机会。 毕竟,中日韩三国在经贸、人员往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联系已经非常深了,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平台。只要问题解决得当,合作机制随时可以重新启动。 对于韩国来说,这更是一个观察和调整的机会。它既是中方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美国的盟友,长期以来在外交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现在三方会议暂停,或许也能促使韩国在区域事务中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毕竟一个稳定的东北亚不仅对中国重要,对韩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同样至关重要。 最后要说的是,文化虽然不是硬实力,但它是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韩三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在文化上合作的潜力仍然很大。 期待未来三国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新找回合作的节奏。推迟会议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必要的停顿,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0 阅读:6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