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尴尬的衣服!”这是拍摄于2014年波哥大女子自行车队队员的合影,她们身穿的队服让人看一眼真是直呼让人意想不到,也不知道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一群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合影,她们身上的队服设计,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这种只顾博眼球、完全不考虑穿着者感受的设计,真的让人怀疑,设计师在画图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把“人”放在核心位置。 设计无论是服装、建筑还是一个手机应用,其根本目的都应该是为人服务,一种被称为“人本设计”的理念,核心就是将人的需求、愿望甚至局限性,置于整个设计过程的中心。 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有强大的同理心,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却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种“设计翻车”现场,它们似乎更关心如何制造话题,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 就拿体育服装来说,这本该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战袍”,是帮助他们发挥最佳表现、同时展现体育精神的载体。 近年来的一些设计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2024年,耐克为美国女子田径队设计的队服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那款队服因为过于暴露和贴身,被运动员和公众广泛批评,有运动员甚至直言感觉隐私部位都要暴露了。 面对争议,品牌方的回应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表示运动员可以选择其他款式,这种看似给了选择,实则推卸责任的态度,恰恰暴露了他们在设计之初就缺乏对运动员最基本的尊重和考量。 好的设计,应该让运动员感到自信和力量,而不是尴尬和羞辱。 早在2014年,哥伦比亚一支女子自行车队的队服就因为设计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讨论。 队服在身体中部的肉色设计,在照片上造成了极其不雅的视觉效果,仿佛运动员是裸露着身体在比赛。 尽管车队的设计师,同时也是队员之一,解释说那其实是代表赞助商的金色,但这种解释在巨大的舆论争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都公开谴责这种设计“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不可接受”。 尽管车队最初坚持不更换,但还是迫于压力换掉了队服,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设计不应该成为制造尴尬和争议的工具。 为什么这类忽视使用者尊严,只追求轰动效应的设计会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是“耸人听闻”的逻辑在作祟。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媒体和品牌都面临着巨大的吸引力竞争。 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一些机构开始倾向于使用夸张、煽动性甚至扭曲事实的内容来博取关注,这就是所谓的“耸人听闻”。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赋能,而不是束缚,它应该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自信和被尊重。 在时尚和服装领域,人本设计意味着设计师需要考虑服装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穿着者的体验,到护理的便捷性,再到最终如何处理。 服装不仅仅是蔽体的布料,它承载着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表达,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应该致力于创造那些能够与用户产生深度共鸣、鼓励长期使用和珍视的产品,而不是转瞬即逝、用后即弃的“快时尚”垃圾。 任何脱离了“人”的设计,都只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那些追求噱头、不顾体面的设计,或许能在短期内收割一波流量,但终究会被用户抛弃,被市场遗忘。 因为人们最终认可和追随的,永远是那些真正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并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