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发文表示:“中国再次取代美国!” 根据德媒11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德中贸易额达到1859亿欧元,同比微增0.6%,而美德贸易额却下降3.9%至1847亿欧元,而这几百亿的差距里藏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变动。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向来把贸易伙伴的选择看得比精密仪器还准,这次天平倾向中国,本质是双方产业互补性像齿轮一样越嵌越紧。 德国汽车业的大众、宝马这些巨头虽然去年的在华销量有点下滑,奥迪降了10.9%,宝马降了13.4%,但转头就发现中国电动车在德国市场杀疯了。 比亚迪今年4月在德销量1566辆,同比暴涨120%,直接把特斯拉的885辆甩在身后。就连高端市场也不放过,腾势品牌带着Z9GT在米兰发布会亮出智能蟹行这些黑科技,德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早就从性价比转向了技术崇拜。 德国企业嘴上虽然喊着供应链多元化,身体却很诚实地往中国市场凑。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工厂去年已经实现盈利,14GWh的产能刚好喂饱宝马、大众的本地生产线。 博世更直接,干脆和地平线联手搞辅助驾驶,基于征程6芯片打造的摄像头平台都拿到了全球车企的订单,2026年就要量产。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美国市场还真学不来。 美德贸易下滑3.9%可不是偶然,美国通胀导致进口需求疲软,德国对美汽车出口跟着受挫,反观中国市场,就算外资车企销量下滑,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还在以24.4%的速度增长,这种韧性谁看了不心动? 而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把双方绑得死死的,德国这些年搞能源转型缺不了中国的光伏板,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了197亿欧元的光伏产品,成本比本地生产低35%到65%,这种价格优势加上技术成熟度,美国厂商怎么比? 中国企业也没闲着,远景动力在西班牙建磷酸铁锂电池厂,派能科技把工厂开到意大利,就连宁德时代都在匈牙利砸73.4亿欧元建100GWh的超级工厂,把产业链根扎在了欧洲。 反观美国,除了能源和农产品外,能拿得出手的高端制造产品越来越少,德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价格一波动,贸易额自然跟着掉,这种靠资源出口的模式,跟中德之间的技术密集型贸易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说到底,贸易伙伴的更迭就像市场选产品,好用、互补、有未来才是硬道理。中国既能消化德国的高端机械和汽车技术,又能提供新能源、电子这些增长性产业的支撑,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比出于盟友关系而单纯做的买卖关系稳固多了。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没有永远的第一,但想要搞成需求匹配却并不简单,中国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不过是这种经济规律最真实的写照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