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汽车在 2025 广州车展的核心方向是「科技驱动」。主要包括动力技术和辅助驾驶两大方面的三个点:1 ⻓城VLA⼤模型全球⾸发且首搭魏牌2 荣获中国汽⻋⼯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长城Hi4 技术,“四驱性能、两驱能耗”3 CP Ultra辅助驾驶⼤规模验证:总⾥程2.43亿公里,避免9.4万次潜在碰撞。第三点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因为蓝山、高山等车型,已经规模化的验证了魏牌在辅助驾驶方面的实力。我自己曾经从北京大兴机场开一台蓝山到保定出差,体验是相当不错的。之前我就听不同的汽车博主,私下里说过,魏牌的辅助驾驶没那么有名,但实力其实非常强。有一些品牌的辅助驾驶大家熟知认可,一定程度是出道早沾了光。第二点也是过去相当时间的总结,长城 Hi4 系列技术,已广泛的在魏牌、哈弗、坦克甚至重卡等不同品牌大量运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品牌资产,堪称本土品牌第一电混四驱技术不为过。毕竟四驱是和越野、SUV 强挂钩的一个技术概念,而这方面,过去 20 多年长城在保定有太多的积累,在市场有太多的印象。第一点是彻底的新东西了,VLA 大模型。简单理解,VLA 大模型是是对过去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的思维升级。过去的端到端大模型,我感觉就像大领导魏总让能力很强的小卡去办事,领导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小卡不声不响,事情就给办了!办的还真不错!但大领导魏总吧,有时候会有些奇怪:你这个小张,怎么这么沉默寡言,一句话不说呢?也不来做过程汇报?每次就一个简单的结果?让这个领导对项目的进展具体、各方面的信息缺乏掌握,心里略显没底,想发挥一些多年积累的老江湖经验,进行业务点评,也无从下手,不利于「从好走向更好」。现在的 VLA 大模型,就好比是小卡升级了,开窍了。这个小卡突然非常善于观察事物、过程记录、向上汇报(更时髦的词汇是向上管理)。不仅能实现魏总的要求,还让领导能很清晰的看到过程、决策逻辑、环境因素等等。在这个基础上,不仅小卡非常能干,魏总也能发挥领导的阅历,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上下合力,效率更高,方向更准,事情办的更加靠谱。而且由于魏总不断的指点和过程分析中带来的沉淀积累,小卡自己的能力也进步越来越快,成为更能干的小卡。于是,小卡这么优秀,当然就加薪升职了。这就像 VLA 大模型,就好比过去的端到端大模型,升级换代了。这次的长城VLA 大模型,有四个技术特点。第一,听得懂人话。我们有这样的真实体验:老婆在副驾驶,老公在开车。老婆口头指挥说:“你前面往右拐弯。你现在向左变道。再往右一些! ”于是老公陆续照做,开到了目的地。现在这样的技术通过 VLA来到了现实。⽤⼾⽆需学习复杂操作,通过“开慢⼀点”、“向右变道”、“再往前开⼀点”等⾃然语⾳,即可直接控制⻋辆。第二,技术思想上,非常强调安全,具备“防御性驾驶” 的理念。魏牌没有更新一些表演性质、吸引眼球比较强的功能,而是选择了更为审慎的路线。其系统强调提前预判风险,在盲区会自动减速、雨天识别路面湿滑并调整刹车距离,这种类似老司机的驾驶习惯,让辅助驾驶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守护”,拒绝了功能滥用的可能。第三是决策透明化。正如上面「大领导魏总和下属小卡」的比喻,小卡从沉默寡言,只办事不说话,升级为能说会道擅记录懂汇报。本质就是,整体内部信息分享和决策链条更加透明。AI 开始把它看到的世界和问题,变成语言描述出来,传递给决策层。语言是可以不断沉淀成书记著作,就像《史记》和《春秋》。一代代书籍,让人类的智慧不断积累,进化到今天。AI 实际上在重走人类的老路。同时,这个透明化也帮助到开车的用户。开车的用户,通过VLA 大模型的 CoT 思维链功能,看到每一次决策的关键推理过程,以视觉卡片形式实时呈现,比如 “检测到前方行人横穿,即将减速”、“侧后方有来车,暂不变道”,这样用户就知道 AI 尽在掌握,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开过辅助驾驶的朋友知道,很多接管的发生,不是真的出了问题,而是人对系统的不信任和对未知的恐惧。第四,从技术架构来看,VLA 大模型采用 “云端 - 车端” 协同模式。这一设计避开了单一依赖车端算力或云端数据的短板。云端作为 “训练场”,可以进行无限次场景模拟与算法迭代,车端则作为 “执行脑”,保障行驶中的稳定可靠。这种双脑协同的方式,既解决了车端算力有限的问题,又通过云端持续进化,让系统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可持续的技术迭代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