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驻日大使格拉斯20日那番发言一抛出来,不少人立刻皱起了眉头。 中日之间刚刚因为核污水、经济摩擦闹得不可开交,结果美国大使高调站队日本,这一幕实在让人很难不产生某种熟悉的既视感。 这种“拍桌子”式的表态,过往其实没少见,但格拉斯这次的话味道更浓了点,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美日同盟正在“刷存在感”。 格拉斯这次见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后,面对记者一开口便把话题引向我国。他直言日本在水产品、旅游等领域遭遇的限制,是“经济胁迫”,并强调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诺绝不会动摇。 听起来像是为日本撑腰,但仔细一品,这分明是把日本扛上肩膀,把我国推到对立面。 美国在东亚这片区域玩“拉偏架”,历史上没少整出大动静。只不过格拉斯这回直接挑明,完全不玩以前那种“中立”的幌子。 要说故事性,最耐人寻味的还得看格拉斯这个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官,而是靠着对特朗普的支持才拿到驻日大使的职位。 说白了,格拉斯本身就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特朗普的外交风格一贯是“美国优先”,对盟友要价从不手软。 格拉斯出现在日本,更像是美国利益输出的代言人,而不是个懂东北亚棋局的高手。 发言时他还特意带上“我代表特朗普总统”的口吻,听着像是给自己“加戏”,但细想一下,特朗普是否真的事无巨细全权授权给他,恐怕只有白宫内部才清楚。 美方这次表态其实和以往的“安保承诺”如出一辙。美日安保条约自冷战初期就一直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压舱石。 可每次日本遭遇外部冲突,美国的表态都带着点“打太极”的意味。1970年代美军撤出越南后,日本一度担心美国会不会“甩包袱”,彼时美方也是各种“坚定支持”口号满天飞。 2010年钓鱼岛风波,美国嘴上说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背地里却让日本“低调处理”,别把美国拉下水。这种历史上的“甩锅”操作,日本其实心知肚明。 格拉斯这次再怎么拍胸脯,也改不了美国利益至上的老习惯。这次的中日矛盾,表面上是福岛核污水排海和水产品禁令,但背后其实是双方长期积压的利益摩擦。 我国出手收紧日本水产品,减少赴日旅游团,既是对核污水问题的反制,也是对日本近期在台岛问题频繁表态的回应。 日本这些年想在亚太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台岛、南海议题上频频刷脸。美国乐见其成,毕竟日本越往前冲,自己在亚太的棋子就越多。 但美日这套“你唱我和”的戏法,其实并不总能起到想要的效果。日本国内对于美日同盟的信任并不是铁板一块。 经历过特朗普时期驻军经费的扯皮,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承诺其实有所保留。去年日本媒体还在讨论,如果真有事,美国会不会像说得那么坚决? 格拉斯这次发言,确实给日本政府送了一颗“定心丸”,但更像是提前打了“预防针”——美国支持你,但真有事,能不能真刀真枪上,还得看美国自己的利益账本。 再看国际反应,欧美盟友对格拉斯的这番表态普遍持观望态度。 澳大利亚韩国都在默默打算盘,谁也不愿意被扯进中日矛盾这个泥潭。美国拉着日本冲在前头,自己则坐镇后方。 这种“代理人”战术,冷战时期用过,如今又被新瓶装旧酒。 格拉斯的讲话其实揭开了美日在亚太的利益分层。日本需要美国的安全背书,想在台岛、南海等议题上拓展影响力,得靠美国撑腰。 美国则希望日本能承担更多区域安全的责任,自己能少花点钱、多捞点好处。 这种关系看似牢不可破,但每当实际利益冲突到来,双方的分歧就会冒头。 历史上美日贸易摩擦、安保谈判,从未真正消停过。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美方每次在亚太表态都喜欢用“支持盟友”做包装,背后则是精打细算的算盘。 格拉斯此次高调“批中挺日”,其实是美国在亚太战略的一种延续。 只不过,表面上看是坚定承诺,实际上每一句话都藏着条件和选择。美日同盟被不断“升级”,但它的根基始终是现实利益,而非简单的口头承诺。 格拉斯这场表态,给日本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中日矛盾再添一把火。可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国际关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故事讲到这里,谁能保证下次风向变了,美日同盟还会“赢麻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