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市场,核心进口品类集中在两类高价值产品:一是北海道冷冻

东恒军座 2025-11-21 18:07:00

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市场,核心进口品类集中在两类高价值产品:一是北海道冷冻扇贝,2022年对华出口额曾达223亿日元,占日本扇贝全球出口近一半,同等品质在中国市场售价比东南亚高20%-30%;二是青森县盐渍海参,禁令前月均出口量超千吨,是高端餐饮市场的热门食材。此外,少量三文鱼、金枪鱼及海藻加工制品也曾进入中国市场,但占比相对较低,非食用类的珊瑚、珍珠进口量则一直保持稳定。 2022年中国进口日本水产品总额达871亿日元(约43亿元人民币),占日本水产出口总额的42%,相当于每100日元出口收入中有42日元来自中国市场。2023年8月全面暂停进口后,这一数字暴跌99.3%,2024年全年对华出口额仅余61亿日元,占比降至2%。2025年6月中方优化调整措施后,日本水产迎来短暂复苏,11月5日首批6吨北海道冷冻扇贝、11月10日数百公斤盐渍海参相继启运中国,但仅十余天后的11月19日,中方再次通报暂停进口,让这波“破冰”尝试戛然而止。 对日本水产行业而言,这场起伏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禁令实施后,日本全国渔船靠岸后无买家对接,加工厂生产线停工,冷库里的水产大量积压,部分小型渔业合作社只能成本价抛售,甚至将滞销产品当作饲料处理,整个行业直接损失超1000亿日元,北海道渔民收入下降40%。尽管日本尝试开拓东南亚、欧美市场,但这些市场的收购价仅为中国市场的37.5%,且消化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弥补缺口。更严重的是,日本水产产业链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到冷链物流均围绕出口设计,长期依赖中国市场拉动,禁令导致上游种苗企业缩产、中游加工设备闲置、下游物流需求锐减,短暂恢复进口后刚重启的产业链又遭重创。 中国市场,早已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本土产能升级完成了缺口填补。进口端,2025年前9个月,中国水海产品进口额达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进口来源国前十依次为厄瓜多尔、俄罗斯、越南等,合计占比73.6%,其中俄罗斯帝王蟹、越南龙虾、印尼鱿鱼等成为主力替代产品,东南亚国家贝类进口额更是激增超140%。国产端,2025年1-9月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5168.78万吨,同比增长4.5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917.66万吨、淡水养殖产量2526.33万吨,海参、对虾等品类自给率超70%,完全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对中国消费者和产业而言,这场调整更带来了双重保障。安全层面,海关建立“源头筛查+口岸严检+售后追溯”全链条监管,2024年抽检日本输华水产放射性物质超标率为零,65%的消费者仍对日本水产持谨慎态度,超八成支持持续监管。产业层面,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2025年前9个月水产进口量同比增长1.5%,实现“以量补价”;同时倒逼国产高端养殖技术突破,深水网箱三文鱼、人工模拟海水养殖扇贝等项目加速推进,2024年国产海鲜市场份额已提升至78%,价格较进口同类产品低15%-20%。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东恒军座

东恒军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