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解放军构建起的愈发完善且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美军于近年来越来越重视起自家的水下核战力,即由数十艘核潜艇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全核舰队”。按照美国人的设想,美军水面舰艇战力已在中国的面前失去了优势,但核潜艇却是美国海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可维持的优势领域所在,故可从水下破解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然而,事情真能如美国人想象得那么“美”吗?怕是未必。 据美媒报道,受下一代战略核潜艇“哥伦比亚”级项目推迟的影响,美国海军被迫延长现役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服役寿命,首批5艘最老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将接受延寿处理,以便延长3年服役期。我们知道,“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项目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延后,从最初的首艇于2025年交付美国海军,推迟到了2029年,如今又被推迟到了2031年之后。而为了不让自家水下核战力出现大幅度缩水,身为现役唯一战略核潜艇的“俄亥俄”级,自然就只能继续“扛”下去。 然而,“俄亥俄”级的状态如何呢?目前看来,1981年服役的首艇“俄亥俄”号已经服役44年之久,即便是改型艇中的最后一艘,即“最年轻”的“路易斯安娜”号,也是在上世纪的1997年服役的,距今已有28年。按照现代核潜艇约30年的平均服役寿命来想,全部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中,已有15艘超过或达到了极限。但现在看来,苦于“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迟迟不到,美军也就只能继续折腾“俄亥俄”级核潜艇这把“老骨头”。而问题在于,为潜艇进行延寿处理并延长使用时间,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个“很没谱”的事情。 与水面舰艇不同,潜艇需要潜入水下进行活动。如果说一艘老掉牙的水面舰艇因状态较差而趴窝,其至少还能浮在海上等待救援,那潜艇可就不一样了。一旦潜艇在水下突发故障、特别是某些重大故障,那很有可能就会分分钟演变为“致命事故”,即“连浮出水面的机会都不一定有”,一船人就都没了。因此,即便是经过了延寿处理,艇员在操作超期服役的老旧潜艇时,往往也会出于本能的“追求稳妥和安全”,而不敢发挥出装备的全部性能。 举例来说,如果一款潜艇的设计极限下潜深度是400米,工作下潜深度是300米,那当其超期服役后,艇员们可能就只敢在任务过程中让其下潜约200米。同样道理,如果潜艇的水下最大航速为30节,那在超期服役状态下,艇员们则可能只敢让其跑出20~25节的水下航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以“悠着点来”的方式,避免老旧装备发生意外。而站在解放军的角度来想,这可实在是太好了。 潜在对手的潜艇下潜深度不够深且水下航速不够快,就意味着反潜战力的搜潜和攻潜难度将大幅下降,反潜作战成功率有所上升,等于为我们“省了事”。为美军“水下全核舰队”加快一下灭亡速度,这种事想必解放军会很乐意去做的。




星辰
必须严格封锁美国佬军用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