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造船数据出炉:中韩73%对18%,这已不是竞争,是战略碾压 全球造船业十月的成绩单刚刚发布,其中一个数据对比极为扎眼:中国船企拿下全球73%的新船订单,而曾经的巨头韩国,份额只剩下18%。 这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中美船舶收费大战背景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略博弈结果。 很多人,包括我过去也认为,韩国财阀和其背后的西方资本绝不会坐以待毙,肯定要“搏一搏”。十月的这次交锋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交手之后,一个更深刻的体会浮现出来:在造船这种考验国家综合工业体量的行业里,有些仗,在开始之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韩国的技术和管理依然顶尖,他们的拼搏值得尊敬。但当对手拥有的是中国这样的“国家体量”时,技术优势就显得单薄了。 什么是“国家体量”?它意味着从特种钢材到船用发动机,从港口起重机到数以万计的熟练工程师,一整套完整、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工业生态。 这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财团能抗衡的,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降维打击式的优势。 更让对手感到无力的,或许是我们“引而不发”的战略姿态。我们完全有能力对韩国船只“收费”,打一场更激烈的贸易战。 但我们没有。这不是软弱,而恰恰是自信和智慧的表现。这等于明牌告诉对手:我手握王牌,但我不轻易打出。 这种基于绝对实力优势的“战略威慑”,比直接的冲突更让对手煎熬。 历史上欧洲列强为何热衷“炮舰外交”?因为收益高,能“短平快”地解决问题。但后患也大。 我们今天的选择,看似没有那么“痛快”,却是一种更高级的“兵法”。 我们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狂胜”,而是凭借巨大的体量优势,进行一场对方注定无法跟注的“消耗战”。 我们在用73%的市占率告诉世界:这不是暂时的胜负,这是产业格局的彻底重构。 所以,73%对18%,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数字。它是国家综合实力在特定战场上的投射,是一种“阳谋”式的胜利。 我们正在下的,是一盘大棋。 对于许多仍在迷雾中观望的国家来说,这份成绩单就是一个最清晰的信号:在新的全球格局中,选边站队的逻辑,已经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