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是突围还是内耗? 打开汽车APP,满屏都是新能源车企的降价通知。A品牌入门款直降3万,B品牌推出限时补贴,C品牌甚至喊出"买一送一"的保养套餐,这场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中,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 消费者看似是最大赢家,花更少的钱能买到配置更高的车。但仔细算笔账就会发现,部分车企的降价更像"文字游戏"——取消免费充电权益、缩减质保年限、删减座椅加热等实用配置,实际到手的产品力并没有跟上降价幅度。有车主吐槽,降价后提车等待时间从1个月变成3个月,售后响应速度也明显变慢,"省下来的钱,好像都花在了等待和沟通上"。 对车企而言,价格战更是一把双刃剑。头部车企靠着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还能在降价中维持微薄利润,但中小车企早已不堪重负。某新势力品牌财报显示,一季度毛利率仅为2.3%,接近盈亏平衡点,降价带来的销量增长,根本无法覆盖研发和生产成本的缺口。更危险的是,过度依赖降价会让品牌失去溢价能力,当消费者形成"坐等降价"的心理预期,正常定价的车型反而无人问津,陷入"不降价卖不动,降价亏更多"的死循环。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必然结果。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30%,一线城市市场接近饱和,下沉市场成为必争之地。但下沉市场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对品牌忠诚度较低,降价自然成为最直接的竞争手段。可问题在于,降价只能短期拉动销量,长期来看,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 值得警惕的是,价格战已经开始引发行业乱象。部分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零部件采购上"以次充好",近期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上涨20%,其中电池衰减、刹车失灵等质量问题占比超六成。还有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张产能,导致库存积压严重,部分车型库存系数已超过2.5,远高于1.5的健康线。这种非理性竞争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阻碍行业技术进步,最终只会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该是"拼价格"的低层次竞争,而应是"拼技术、拼创新、拼服务"的高质量竞争。车企与其在价格战中内耗,不如将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比如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优化自动驾驶算法、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等,用真正的技术突破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行业也需要建立更规范的竞争秩序,加强质量监管,引导车企回归理性竞争,这样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新能源车企销量 新能源车销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