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这就是后果!”这对中国情侣在大阪旅游期间,突然被几个日本人围堵,直接就给吓哭了。唉!看了这视频,只能一声长叹。 “早知道就不来了。”短短六个字,一个在大阪街头被围堵的中国女孩哭着说出的话,像一记闷棍,敲在每一个刷到视频的人心上。 她和男朋友只是想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打卡心心念念的道顿堀,吃碗热乎乎的拉面,拍几张樱花季前的街景。可没想到,刚走到热闹的商业街,突然就被四五个当地人围住。对方情绪激动,大声吼叫,有人伸手阻拦去路,有人用手机对着他们拍。女孩一句话听不懂,只看到一张张扭曲的脸,吓得当场哭了出来,死死抓着男友的手,浑身发抖。 而周围呢?路人围观、拍照、指指点点,没人上前问一句,没人说一句公道话。 这不是电影,是2025年11月真实发生的事。 更让人唏嘘的是,就在几天前,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联合发布提醒:近期请谨慎前往日本。不是“建议”,不是“注意”,而是明确指出“安全风险上升”,尤其针对中国公民的滋扰事件频发。 这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7月,江苏一位女游客在大阪地铁上,被一名日本女子故意坐到腿上,导致软组织挫伤,对方还竖中指骂“Chinese no come”,甚至掏出类似棍状物威胁。12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带日本籍女友回乡,在车站被工作人员无理查票、辱骂,即便对方亮出日本身份证,也没能平息对方的恶意。 东京银座,有女生只因说中文,就被三名男子围堵抢包;北海道蜜月夫妇,被路人扔石头,理由是“你们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这些不是孤例,而是一连串信号。 过去十年,中国游客曾是日本旅游业的“金主”。2019年,我们贡献了近四成的旅游消费额。药妆店、百货公司、免税柜台,哪个地方没挂着中文标识?哪个店员不会几句“欢迎光临”? 可现在,风向变了。 《朝日新闻》11月的民调显示:56%的日本人希望减少外国游客,其中30到50岁的中坚群体,支持率高达80%。他们不是老人,不是守旧派,而是这个国家正在扛担子的一代人。而他们中的多数,开始觉得“外国人太多”“影响生活秩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坛右翼声音越来越强。首相高市早苗多次发表涉台挑衅言论,说什么“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甚至鼓吹“先发制人”。这种话不是说给国内听的,是冲着中国来的。而每一次政治上的挑衅,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普通民众——包括那些只想安安静静看个风景的游客。 你说,这趟旅行还值得吗? 有人说了,我就是个普通人,旅游跟政治有啥关系?可现实是,你不想卷入政治,政治却可能主动找上你。你在地铁上说句中文,穿件汉服,甚至只是拿着中国护照办手续,都可能被人贴上标签,成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而且真出了事,求助难不难?语言不通、法律不熟、人生地不熟。报警?能说清情况吗?找律师?费用多少?靠不靠谱?中国使馆当然会提供领事保护,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等工作人员协调到位,黄花菜都凉了。 更讽刺的是,国内航空公司早就行动了——取消赴日航班可免费退改签。这不是商业行为,是信号。是国家在给你台阶下,是提醒你:“这会儿别去了,不安全。” 可偏偏有人不信邪,觉得“哪轮得到我倒霉”“我又没惹事,怕什么”。结果呢?视频一出,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活该”,有人说“心疼”。但我觉得,谁都不该被骂。受害者不该被指责,但侥幸心理,确实该被敲打。 我们当然有走出去的权利,世界那么大,谁不想看看?可出门前,得掂量清楚:现在是不是合适的时机?目的地还欢迎你吗?你的安全有没有保障? 如果答案不确定,那就等等。 国内风景不好吗?云南的樱花开了,新疆的雪峰亮了,江南的古镇静了,东北的雪乡暖了。不用倒时差,不用学外语,一碗热汤面就能抚慰肠胃和心灵。何必非得把钱花在别人不欢迎你的地方? 我也不是说从此不去日本。等风平浪静了,关系缓和了,该去还是可以去。旅游本该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不该变成冲突的导火索。 但现在,这座桥有点晃。 一个国家的安全感,不是靠“我觉得没事”撑起来的。它建立在信息、判断和集体理性之上。国家发布的提醒,不是吓唬人的口号,是背后无数情报、案例和评估堆出来的结论。它像父母的唠叨,听着烦,却是真心为你好。 出门在外,最怕的不是迷路,是不知道危险已经靠近。 你得学会看风向,识大体,懂进退。不是胆小,是成熟。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风景,缺的是平安归来的故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