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单位,已经成为敌对势力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灾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有时候你跟这些地方的人打个交道,心里都直犯嘀咕:怎么一群看着那么专业、那么有学问的人,张嘴一套、闭嘴一套,话里话外都透着股别扭劲儿?明明是本国亲身经历的事,他们却能拐着弯说成另一种味儿;明明是很普通的矛盾,他们非得渲染成社会要崩塌一样。整天阴阳怪气,好像“唱衰国家”才显得自己见多识广。 偏偏这种人里,不乏教授、博导、所谓“专家学者”。职位不低,说话还挺有分量,结果他们的三观一歪,学生、下属跟着就被洗得稀里糊涂。时间一长,这些地方的空气都怪怪的,正面的话不敢大声说,负能量倒是像打了鸡血一样满天飞。 更让人心寒的是,真不是某些人的嘴碎那么简单。从这些年公布的几起间谍案来看,涉案的学历、单位、研究方向,都不是一般人接触得到的,他们手里的资料、权限、渠道,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利用、被策反,造成的破坏可比普通人严重得多。 平时看着一个个道貌岸然,穿着正装、捧着论文,到了关键时候,却可能是最早跳出来添乱的那类人。混在队伍里装正经,一遇事就翻脸的“第五纵队”,就是这么让人提心吊胆。 说句实在话,最怕的不是他们观点奇怪,最怕的是他们的位置太重要、影响力太大。如果他们只是自己心里想想也就算了,可他们掌握着项目、资源,有的还负责招人、带团队,甚至能直接接触某些关键技术。一旦心向外人,把手里的东西往外掏,那才是国家的真正损失。 这种情况摆在那儿,不管承不承认,它已经成了一个不能再绕开的麻烦事。要怎么识别?怎么把问题扭回来?怎么防止他们把个人情绪变成实际威胁?这都不是一句“加强管理”能解决的。 很多人说,“你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学术圈。”这话没错,可问题是,现在不是讲好听话的时候,而是要看清楚:学术圈并不是净土,它也会被渗透、被利用、被影响。越是知识密集的地方,越容易成为外界盯上的目标,这是常识。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科研人一概而论,真正踏踏实实做研究的还是占大多数,他们辛苦多年,是为了国家技术往前走,而不是为谁唱反调。要紧的是,把那部分不上心、心不正、容易被拐跑的挑出来,把风险压住,把漏洞补齐。 该警醒的要警醒,该收紧的要收紧。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比拼的不只是技术和产业,还有意识层面的较量。谁大意,谁就吃亏。 学术圈、科研圈既然肩上担着这么重的担子,就更该把阵地守好,把脑子放清醒,不给别人钻空子。国家发展不容易,别让少数人的糊涂心思拖了大家的后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