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周在华访问的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11月19日在上海受访时称,他支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1-22 13:36:41

[心]本周在华访问的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11月19日在上海受访时称,他支持自由市场,但竞争必须建立在公平基础上;如果中国的国家补贴产品冲击欧洲,欧洲和德国市场必须得到保护,不能因此成为“输家”。 最近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的中国行,因为他在上海的一番话,让不少关注经贸的人都皱起了眉头。 11月19号接受采访时,他先把“支持自由市场”挂在嘴边,话锋立马就转到中国身上——说竞争得讲公平,要是中国有政府补贴的产品“冲击”了欧洲和德国市场,他们就得动手保护自己,绝不能当“冤大头”式的输家。 可往深了扒就发现,他这公平的尺子拿得有点偏——只量别人,不量自己。 去年中德贸易额直接干到了 2400 亿欧元,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啊!要知道,汽车、化工这些产业,那是德国安身立命的 “吃饭家底”,相当于国家经济的顶梁柱。 而这些核心产业在咱们中国市场赚的钱,足足能占到它们总利润的三成以上 —— 这概念有多夸张?相当于德国这些巨头每赚 10 块钱,就有 3 块多是从中国市场揣进兜里的! 把时间往回拨十几年,欧洲产业在全球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德国的宝马、奔驰开进中国时,咱们不仅没拦着,还主动给关税优惠、批建厂用地,甚至补贴部分基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德国汽车在华销量跟坐火箭似的涨,大众最火的时候,在中国每卖出5辆乘用车就有1辆是它家的,那真是赚得钱包鼓得溜圆。 那时候怎么没人喊“中国市场被冲击”?压根儿是因为当时欧洲占着绝对优势,自由市场对他们来说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风水轮流转,如今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动力电池这些产业硬是追了上来,就说新能源汽车,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卖到欧洲的数量比去年多了近一半,光是德国市场,中国电动车销量就翻了一倍还多。 这些车靠着实打实的质量和亲民的价格圈了不少粉,克林拜尔就坐不住了,急着拿“补贴”当挡箭牌。 但要说补贴,德国自己可是行家,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字摆着呢:2023年一年,光给汽车产业的研发补贴就砸了超30亿欧元,新能源企业拿到的扶持也有25亿欧元。 他们喊了好几年的“工业4.0”,中小企业搞数字化改造,政府直接补贴一半成本,更值得琢磨的是,克林拜尔说的“保护”,说白了就是给中国企业砌墙。 今年10月欧盟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理由牵强到连欧盟内部都吵翻天——意大利、匈牙利直接跳出来反对,因为这会让当地老百姓买不到便宜车,汽车维修、零部件这些配套产业也要跟着倒霉。 德国车企自己心里也犯嘀咕:大众在安徽的工厂刚扩产,宝马的动力电池一半依赖中国供应链,真搞贸易保护,最先受伤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德这贸易关系根本不是简单的 “买卖”,而是实打实的 “产业链拧成麻花”—— 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了你! 咱们中国需要啥?德国的高精尖机床、汽车心脏级零部件,这些都是咱们制造业升级的 “硬核装备”,少了这些靠谱的家伙事儿,不少产业升级都得慢半拍! 那德国离不开啥?咱们中国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设备、各类电子元器件,这些都是德国市场的 “香饽饽”,更是他们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说白了,两条产业链早就深度咬合、绑成一股绳了 —— 德国的高端制造需要中国市场消化,更需要中国的配套产业补位;咱们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德国的精密技术加持。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成就的合作模式,才是中德贸易能稳坐 “欧洲顶流” 的核心密码!谁想把这关系拆开,那都是跟双方的经济利益过不去! 德国博世集团去年在华赚了800多亿,他们的汽车芯片一半都装在了中国产的汽车上;咱们的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砸了18亿欧元建工厂,给当地造了几千个工作岗位。 这么算下来,哪来的“输家”?这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克林拜尔的话,说白了是不少欧洲政客面对中国产业崛起的集体焦虑。 可焦虑归焦虑,不能靠砸规则来解决问题,自由市场不是“只许自己挣钱,不许别人发展”的自留地。 中国这些年一直照着WTO规则办事,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咱们从来都是敞开大门。 反倒是欧洲一些国家,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补贴”说事儿,加关税、设门槛,这才是真的破坏公平。 中德合作这么多年,底色从来都是互利共赢,哪能因为几句片面的话就变了味?现在全球经济都在爬坡,更需要大家攥紧拳头一起扛,而不是互相拆台。 德国要是真为自己的企业着想,就该把双重标准收一收,坐下来跟中国好好谈规则,而不是一门心思护着自己的老地盘,敞开门做生意、手拉手搞合作,才是真的聪明。 (参考信息:观察者网——德财长在华炒作“产能过剩”:欧洲和德国不想做输家)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