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但怪事也随之而来,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却是想拿走真金白银,他们心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可就是不怕中国,为什么会这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一笔赤裸裸的生存账,面对美国,各国要解决的是“保命”问题;面对中国,琢磨的是“挣钱”问题,一个关乎存亡,一个关乎发展,孰轻孰重,各国心里都有杆秤。 美国的威慑力是实打实打出来的,全球几百个军事基地绕着地球转,航母战斗群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军费开支占全球三成还多,1999年炸南联盟,2001年打阿富汗,2003年攻伊拉克,这些仗打得各国心里发怵。 更狠的是经济制裁这张牌,美元霸权和SWIFT系统捏在手里,哪个国家不听话,立马冻结资产、断贸易。 法国阿尔斯通的高管说抓就抓,核心业务直接被美国公司吞了,这种杀鸡儆猴的手段,让各国领袖去华盛顿时只能谨小慎微。 伊朗被制裁这么多年,欧洲企业本来签了几十亿美元的能源合同,最后只能忍痛违约,没人敢拿自家企业的生存去赌,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逼得各国不得不服软。 转头看中国,画风完全不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的购买力不是闹着玩的,欧洲的奢侈品、东南亚的农产品、南美的矿产,到了中国市场都能找到销路。 一带一路倡议十多年来,已经和150多个国家签了合作文件,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建了一大批铁路、港口、电站,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承诺未来三年提供几百亿元援助,实施近200个项目。 这些合作从不带附加条件,不会要求对方改变制度,也不干涉内政,各国心里清楚,和中国打交道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不用担惊受怕。 东南亚那些国家表现得最明显,中国连续十几年是他们的最大贸易伙伴,中老铁路通车了,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在建,好处拿得盆满钵满。 可一旦美国高喊“印太战略”,这些国家便立刻变脸,趋之若鹜地参与联合军演,欧洲也是如此,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哪样离得开中国市场?它们从中国赚取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 可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欧盟委员会便立刻跟进,大搞“去风险化”,技术出口限制、投资审查等措施接踵而至,这种一边享受中国发展红利,一边又甘当美国战略马前卒的做法,说白了就是现代版的“东食西宿”。 为什么各国不怕中国?因为中国从来不用拳头逼人,中国的军费主要用于国土防御,海外行动也都是维和、护航这类联合国授权的任务,从来没主动挑起过战争。 外交政策强调平等互利,不管国家大小强弱都一视同仁,就算有分歧,中国也只会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这和美国那套“胡萝卜加大棒”完全不同,听话就给好处,不听话就打压制裁。 这种差异让各国形成了固定认知:美国惹不起,惹了就可能遭殃;中国好说话,就算有分歧也能坐下来谈,实在谈不拢也不用担心被报复。 可这种“好说话”也被一些国家当成了可以利用的软弱,它们拿了中国的好处,却不敢为中国说一句公道话。 联合国投票的关键时刻,这些国家往往选择弃权或观望,因为怕得罪美国,怕银行账户被查,怕海外资产被冻结,这种沉默,恰恰是对美国霸权无声的恐惧。 中国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当无原则的“老好人”,经济影响力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政治话语权,那这种影响力就是虚胖的,必须建立一套“收益与责任相对应”的机制。 对那些真心实意、稳定合作的伙伴加大投入,而对那些反复摇摆、两面下注的投机者,就得果断暂停、放缓甚至调整合作安排,温度要有,硬度也要有,这才是大国立足于世界的坚实根基。 各国领袖的双面行为,本质上是现实利益权衡的结果,怕美国是为了自保,与中国合作是为了发展,两者都符合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生存逻辑。 只是这种局面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真正的威望不是靠让人怕,而是靠让人信服、让人离不开,当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各国对中国的态度终将从单纯的“贪”转向“既尊重又想合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