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 这句话是清末留洋游子一生的写照。120名梳着长辫的少年,最小不过10岁,最大才16岁,告别爹娘登上远渡重洋的轮船,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使命,奔赴陌生的美国。异国他乡的艰辛,远超想象。语言不通,詹天佑就像诵四书五经般日夜背单词,拉着外国同学练口语,最终考入耶鲁大学,成为当年归国学子中仅有的两位学士之一,数学奖学金是他用双倍苦功换来的勋章。面对“东亚病夫”的偏见,他们在棒球场上挥汗如雨,用实力打破歧视;美国拒绝中国学生进入军校,他们转而深耕铁路、矿业、电学,别人休息时他们啃书本,别人游玩时他们攻难题,把委屈化作加倍的努力。严复虽远赴英伦,却与这群少年同心同向。看到西方学子挖军事掩体远超国人,他痛定思痛,不仅钻研海军技术,更博览哲学政论,归国后翻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詹天佑顶着西方工程师的嘲讽,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创造性设计“人”字形轨道,用四年工期兑现“中国人能自建铁路”的誓言。归国后,他们或投身铁路建设,或执掌教育兴邦,或深耕外交护国,唐绍仪捍卫西藏主权,邝荣光绘制首幅地质图,94名归国学子终成国之栋梁。他们用一生践行了“争气”的承诺,把少年意气化作强国基石。百年回望,那些在异国孤灯下苦读的身影,那些在故土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脊梁,至今仍让人热泪盈眶。所谓争气,从来都是逆境中的不屈,是初心不改的报国。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