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独分子的冬天来喽!英国因反移民情绪高涨,收紧难民及BNO签证政策,原“5+1”入籍变“10+5”,未来或延至“20+5”。超16万港人通过BNO赴英,近半失业,部分“乱港分子”在英搞事遭反感,如今英国难留、中国难回,处境尴尬。 曾经被包装成“光明大道”的英国BNO签证之路,在2025年底显露出了真实的残酷面貌,一场源于英国本土的政治风暴,让超过16万通过此途径赴英的港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这一切的转折点来得既突然又必然。2025年9月,英国伦敦掀起一场规模超十万的反移民示威浪潮。民众高举标语牌,抗议移民抢占住房、医疗与工作资源。彼时,社会情绪激愤,沸腾至顶点。 面对右翼改革党在民意调查中的强势崛起,工党政府为了挽回颓势,不得不祭出被媒体称为“现代史上最严厉”的移民紧缩政策。 内政部长马哈茂德在11月宣布的改革堪称颠覆性:难民获得永居的等待期从5年大幅延长至20年,英语要求提升至“高中流畅水平”,并且引入了苛刻的贡献积分制度。 更令人咋舌的是,那些已持BNO签证在英但未获永居者,也可能面临政策的回溯性调整,这意味着许多人过去几年的等待可能一夜归零。 回想2020年英国保守党政府高调推出BNO签证计划时,承诺的是居住满“5+1”年即可申请永居入籍的美好蓝图。 当时英国内政部甚至公开宣传该计划“不设财务门槛、无需工作担保”,仿佛是为港人量身打造的专属福利。 然而五年过去,随着英国脱欧后经济持续低迷,多个工业重镇陷入财政崩溃,公共服务捉襟见肘,移民很自然地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现实情况是,超过16万持BNO签证赴英的港人中,有近半数处于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 研究显示,尽管59%的移英港人拥有学士或硕士学历,远高于英国本土34%的平均水平,但只有约一半人成功找到工作,其中近半数从事着与自身技能根本不匹配的低薪岗位。 一位前香港教师到英国后只能做餐厅侍应,年薪从6万英镑暴跌至2.1万英镑;另有金融公司总监沦为小企业管理员,收入缩水至七分之一。 更让移英港人感到绝望的是系统性的排斥。他们的签证页上被盖上“不得工作、禁止申领福利”的标记,医疗附加费涨至1035英镑,租房求职时常因“非英国籍”遭拒。 英国社会对移民态度的转变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英国本土骚乱乍起,警方强硬镇压,近500人被捕。首相斯塔默严斥“此乃暴乱,非为抗议”。而当年部分英政客对香港事件却持截然不同态度,前后对比,判若云泥。 部分乱港分子将在香港的激进行径带到英国,他们滋扰访英的香港官员、抗议中国使馆扩建。 社交媒体群组“英国香港人生活交流区”中,越来越多人在咨询回流香港的事宜。 有人坦言英国冬天难熬、医疗效率低下,连感冒都需打几十通电话求医;还有工程师投递上百份简历石沉大海,因香港专业资格不被承认。 但回流之路同样布满荆棘,中国早已宣布BNO不再作为有效旅行证件,特区政府也明确其“不可用于移民”,这意味着通过BNO途径取得英国国籍者可能丧失香港永居权及相关福利。 英国政府对BNO签证的态度始终充满政治投机性。 2020年英国完成脱欧,经济陷入低迷之境,亟需外部资金纾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遂成其觊觎目标。英国内政部曾估算,每名BNO移民至少能为英国带来50万英镑资金。 随着时间推移,英国频繁加码签证费用,推出“优先处理服务”敛财,被批评为“割韭菜”。 当英国国内矛盾激化时,BNO持有人的政治价值骤降,最终从“筹码”变成了“负资产”。 从政治角度看,英国移民政策的急剧转向是其国内政治压力的直接体现。 2025年地方选举中,持反移民立场的英国改革党赢得戏剧性胜利,给执政的工党带来巨大压力。 为争夺选民,工党政府不得不模仿移民政策极为严格的丹麦模式,推出了被形容为“二战以来最重大转变”的严厉政策。 这场移民政策变革背后,是英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自2018年以来,英国已有12个地方政府宣布破产,伯明翰、诺丁汉等工业重镇陷入财政崩溃。 截至2023年6月的一年内,英国淨移民人数达90.6万,给住房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这一切都使得移民问题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往昔怀揣“英国梦”奔赴英伦的移英港人,如今直面冰冷残酷的现实。那曾在心中熠熠生辉的憧憬,在异国的土地上,也是如泡沫般破碎消散。 他们发现自己既难以融入英国主流社会,又面临回流香港的身份困境,真正陷入了“英国难留、香港难回”的两难境地。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英国吸干资金就收网,乱港分子成了政治牺牲品。” 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5-11-17 威慑非法移民,应对右翼崛起,英国大幅收紧庇护制度引巨大争议
